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古文学制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制度是指文学活动在制度层面的形质表征,有观念形态和物质形制两个层面,包括创制精神、用象形制、概念范畴、文用形态、篇章体式、传写形式等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文学制度是文学自身的规定性。文学制度的规定性是自生的、自性的、自足的、自适的、自化的。引入文学制度观念,可以拓展和深化中国文学研究,这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文艺思想,如果以1598年他挂冠闲居、创作完《牡丹亭》并岁末名僧达观来访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不符合汤显祖文艺思想的实际情况。他论文学的言论大多数发于归田之后,呈现两种倾向:一是主张文学向外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它以标举“情在理亡”,表现世俗之情和创造“怪怪奇奇”  相似文献   
3.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5.
历经三十多年的学术积累,文学制度研究已自成格局,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学理探索不够清通,学术定位不甚明确;文学制度的层位理论尚未确立,未能将诸层位联通为有机整体;个案的分段的研讨居多,而总体的通代的研判不足。要做稳健的文学制度研究,就需适宜到位的理论方法:首先必须尊重文学自身规定性,其次要确立文学制度层位理论,使外中内三层位既有分别,又成为联通互动之有机体。理想的文学制度研究须照应三层位,并最终要落实在文学的内在规制上:既拓充于外层文学制度,又据实于中层文学制度,终归趣于内层文学制度,臻至文学制度整体研究。具体说,未来的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应处置五对对立统一关系:受动与自生;边界与自足;作用与自性;回应与自适;变异与自化。  相似文献   
6.
周代藏书考     
周代文献的收藏与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至春秋前期,藏书机制完善,周朝的室、府与列国的正宫、礼官署、象魏行使藏书职能,文籍藏在官家,完好无损。春秋后期,官方的藏书机制遭破坏,官家所藏文献日渐散失,私家藏书开始出现;幸赖史、府世职恪尽职守,其所掌管的文献犹可凭信。战国时期,官家藏书遭受严重破坏,传世文献大量流落民间,私人藏书盛行;私人著述活跃,成为私家藏书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散失窜乱巨至,传世文献难以凭信,需疑择而用,甚至出现焚书的前兆。  相似文献   
7.
明代小说中存有大量诗词曲,有的还偶存赋作和其他文体。如何看待这种创作现象,如何认定其文体特性,在不同学者的论著中,颇见分歧而迄无定论。真正具有标举某种学说意味的,是赵义山等学者的“寄生”说。该说缘自近世以来援西律中、援后例前的学术理路,对早前西学镜照下的中国小说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寄生”说颇存疑义,其可疑之处略有四个方面:一学理不通,二效用不周,三推求过甚,四来源失据。其实,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曲并非单体的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和文体意义;故而,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应该悬置不用,较稳妥的做法是回归小说发展的历史情境,尊重古代小说诗文共生、散韵结合的体制形态,并对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作出合理消解。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制度层面来重新审察孔子的生平与言行,发掘孔子《诗》说“思无邪”、“可以兴”等命题的文学内涵。“思无邪”是说不让《诗》受新声溺音的浸染,确保其德义不至流向淫邪。“可以兴”显示了晚周用象形制的变化,《诗》中的起兴物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则进如晚周诸子述学的观念世界里,一则进到晚周名物训释的博物之学中。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寓言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龙隼 《中国学术》2002,3(1):127-155
  相似文献   
10.
由于洪武朝君臣关系未谐,加上各地文人群倾轧消长,缔造文治鼎盛的愿望暂时被悬置,而为西昌雅正文学生长让出空间。及至朱棣"靖难"成功,杨士奇等江右文人入阁。他们以西昌儒术的适应性,逐步获取数代皇权的信任,终至形成君臣相得的局面,并顺势推扬西昌雅正文学。因有西昌文学雅正特质的植入,明初馆阁文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雍容平和的台阁体,并迅速向朝野推广泛衍。这样,西昌雅正文学便入主馆阁,而敷衍出明初文治之鼎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