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厚"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集合中一个偏向于风格论的衍生范畴,它的形成与我国古代传统农耕文明、血缘宗法制度和母权文化潜留均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厚"作为一个反映风格形态的美学范畴,主要表现为一种对含蓄蕴藉、自然醇厚的艺术特征的推崇和追求,折射出华夏民族崇尚温婉柔美的审美倾向,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审美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2.
董雪静 《殷都学刊》2005,(3):97-101
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记载中,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蕃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模糊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和动态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综合评价方法;同时本文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实证分析,事实证明该方法在解决同时具有定性和定量指标问题的评价上的优势.本文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也进行了革新.  相似文献   
4.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目录 ,主要著录屈原以来至西汉的诗歌以及辞赋作品 ,其中著录屈原、宋玉、荀况及秦代、西汉辞赋共计七十八家 ,一千零四篇。除先秦的赋家赋篇外 ,有汉赋七十二家 ,九百四十篇 ,分为四类 :屈原赋 (共计二十家 ,三百六十一篇 ) ,陆贾赋(共计二十一家 ,二百七十四篇 ) ,孙卿赋 (共计二十五家 ,一百三十六篇 ) ,杂赋 (共计十二家 ,二百三十三篇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完成的。班固在《艺文志·序》中明言 :“至成帝时 ,以书颇散亡 ,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  相似文献   
5.
董雪静 《兰州学刊》2005,(5):297-300
<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描写了先民于"社"地举行祭祀祈望农业丰收的同时,亦进行祷告人类自身繁衍的奉祀活动,并最终用"会男女"的形式得以落实.祭社逐渐成为民众欢聚的一个节日,社庙也由神圣的宗教场所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狂欢之地.  相似文献   
6.
董雪静 《学术论坛》2012,35(4):197-200
"厚"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较为后起的范畴之一,主要指一种圆润滚实、肉膏骨健、笔力逑劲的书法审美风格。从汉魏自然朴拙之自发风貌到晚清书家精心刻意之自觉追求,"厚"逐渐由一种简单拙朴、雄强泼辣的书法形体特征发展成为成熟的书法审美风格和艺术品鉴标准,在形态美、立体美、力度美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书法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和背景,曾经在全国占据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是陕西省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近两年在全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却出现增速减缓的趋势。本文用规模比重、区位熵等指标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分析了陕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支柱行业和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定位、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董雪静 《兰州学刊》2009,(1):98-101
《诗经》恋歌中大量发生在水滨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周代婚恋生活的独特景象。《周礼》所规定的男女“仲春之会”是这类民歌产生的现实背景,而先民的尚子观念与临水祓禊习俗则是其内在的社会历史渊源。《诗经》水滨恋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化礼成俗对当时社会婚恋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以郑、卫、陈三地的民歌在表现男女恋情方面最为大胆泼辣,热情奔放.三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工商业经济是其别具一格的情诗之所以产生的外部原因,三国所代表的殷商部族文化传统和风俗则是这一独特文学现象所以产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对人生价值的发现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探讨,总是以人为审美境界发生的原初出发点。在先秦比德观作用下,本用来颂赞大地之德的厚逐渐运用到人物评价领域,成为品说人德的重要语汇。厚德由道德评价进入审美评价领域,经儒道两家的阐发辉扬,日益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人格修养的重要范畴,并倡导通过人文熏陶和自然化育的修养实践达到完美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