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远古华夏陶器时代首先出现了数目字的刻符。陶文数字刻符与占筮术结合起来,就出现了"数字卦"。如崧泽文化遗物、安阳殷墟陶罐以及商代朱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出现了数字卦,这与用甲骨占卜同时。古代汉字并非起源于八卦,而是相反,八卦由陶器时代的数字占筮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八卦起源于原始陶文数字(十进制而非二进制)。因陶器时代一直延伸到春秋战国之际,所以可说八卦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木-石复合工具”的新概念。两百年来“石器时代”这个片面的说法,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木制和木-石复合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作用。甲骨文是具有特殊考古作用的“文字化石”,甲骨文反映的史前-系列劳动工具和武器及其进化过程,雄辩地证实了史前“木-石时代”的长期客观存在。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依据众多古文字学者对甲骨文、金文的释读,以及本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考释“斤、斧、王、士、戊、戊、戍、戌”等甲骨文字。  相似文献   
3.
农业革命,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柴尔德首先阐述了“农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随着考古学、遗传学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激增,“农业起源”再次成为文史学术界的热点。与20世纪中期柴尔德和宾福德的看法有所不同,近来学术界认知:农业是一套“强化的行为系统”。世界谷物发源地主要分属三大摇篮:西亚、北非、南欧三大洲交界处;东亚一南亚,黄河、长江、恒河等流域;西半球中美洲。这三大摇篮分布在北纬20°-45°之间。第一摇篮是小麦与大麦的发源地,第二摇篮是小米(粟稷)与稻米的发源地,由两者的差别,引导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种种遗传变异。该文从殷周甲骨文中,举出主要的谷类作物的字源,认为粟稷是华夏本土培育,稻为南来,小麦大麦为西来。该文又对东、西方谷物加工技术进行比较研究,论述了从远古的石磨盘到旋转手磨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为探索华夏初始文明和史前史遗迹,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专从甲骨文所蕴含的远古信息,探讨史前先民的狩猎与动物驯化以及家畜饲养与农业的关系。大约1万年前在西南亚(两河流域)、北非(埃及)、东亚(华夏),几乎同时开始了养畜业。本文通过对甲骨文相关字源的解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夏先民的渔猎三步曲发展实况;分析了华夏先民牧放或圈养家畜的几种方式;进一步叙述了中外史前驯养动物的差别、远古诸民族对家畜的使用等等;并比较了中外古代先民的祭祀用畜情况。最后,本文还着重论述新兴的古DNA(ancientDNA)技术,可帮助我们揭示更多的动物驯养史,也为探讨史前人类迁移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于“石器一青铜器一铁器三分期”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三分期理论”必须修正,并提出与此不同的、更进一步的分期法。半个世纪以后,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阐述了“农业革命”的观点。学术界公认:“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但在“新石器”与“农业革命”两个不同的重大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石器时代”学说暴露了严重缺陷。必须认识到:史前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如弓箭的发明、农耕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等等,都是在“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奠定的。该文作者提出:“木一石器时代”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混合木一石器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蒙昧社会;(2)简单的木一石结合时期——绳索捆绑或胶结的木石长矛、木石投枪等,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级蒙昧社会;(3)木石复合工具时期——即弓矢阶段,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高级蒙昧社会;(4)复杂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初级半开化社会以及“早期智人”阶段;(5)综合的木石工具时期,相当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中高级半开化社会以及“后期智人”阶段。由此,必须加强“木石复合工具时期”的研究。该文进一步讨论了“五模式论”和“莫维斯论’’的缺陷,并且指出石犁与大石铲(香)都是祭祀用器。  相似文献   
6.
陶器发展路线的第二条主要源流,是从西亚传播到埃及和爱琴海地区,之后又传播到中亚等地。实际上,西亚和北非的陶器,在近万年前就已出现。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到前7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陶器时代第一、二期,远古两河流域北部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是耶莫,此后有哈苏纳陶器文化、萨马拉陶器文化、哈拉夫陶器文化、欧贝德陶器文化等第三期彩陶文化。乌鲁克文化时期开始出现轮制陶器,由此进入了陶器时代的第四期,即新陶器时期。西亚的陶器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二是向爱琴海地区及欧洲扩展,三是向中亚、南亚扩展。中亚陶器文化的代表是哲通陶器文化和安诺陶器文化。它们都与两河流域等地发生过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7.
石器时代末期、陶器时代初期,发生了"农业革命"。陶器使得先民的定居生活得到了保障,在农业革命中,陶器和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等都起了重要作用。陶器技术促进了史前社会大分工。制陶业是当时最重要的分工部门,陶纺轮、陶网坠、陶刀、陶镰、陶锉等,是与木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同等重要的生产工具。特别是陶器作为既能盛水又能用火加热来进行生产的一种崭新工具,解决了煮茧抽丝的技术瓶颈问题,也为粮食蒸煮之后发酵酿酒提供了技术前提,促进了纺织业、丝绸业、染整业、酿酒业、制药业的诞生。陶器在史前的火技术——火热应用技术(炊具及陶窑等)、火光应用技术(照明灯具)和火种存续技术(罃)三大技术范畴都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以陶器为主的这些高度专门技艺的手工业,实现了史前社会大分工。对这些重要分工来说,"新石器"的具体作用比不上陶器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更应该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8.
人类史前史的陶器时代,早在中石器时期就开始形成;而陶器一直跟青铜器同时使用,甚至延伸到铁器时代,时间跨度远远超越出新石器时期。陶器时代分期的根据是:(1)制作陶器的方法和设备;(2)陶器本身的特点。陶器时代可分为七个时期:其中第一至三期是旧陶器时期,第四至七期是新陶器时期。第一期:萌芽期(与中石器时期交叉);第二期:出现陶窑;第三期:流行彩陶;第四期:(新陶器早期)普及陶车;第五期(新陶器中期):黑陶和白陶;第六期(新陶器晚期):硬陶兴盛;第七期(陶瓷器早期)。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类”存在几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定义:“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一RealHuman”,即“真人”——就是“掌握有声语言、能够思维、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最新科学成就发现了人脑的独特基因——LAMC3,以及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FoxP2基因;人类的FoxP2基因突变,大约在10万年至7万年前,相应的神经系统和发声器官咽、喉、声带、舌骨等完全进化,可以掌握语言了,这是猿人变成真人的一大飞跃,从此人类学会了使用抽象思维和符号解决问题。只有大脑产生了语言和抽象思维系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RealHuman。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语言起源的问题,认为有声语言的初步出现大约在10万年至5万年前,此后再不断进化与分化,逐步形成现代各种语言。  相似文献   
10.
结绳记事·木石复合工具的绳索和穿孔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绳记事”是真人(晚期智人)的重要的象征符号运作,而其前提就是绳索的发明。作者由此论证了“甲骨文乙、己、午、十、廿、冬、丩,都是远古细线的象形”。绳索与磨制穿孔石的结合,构成木石复合工具的重要形式。作者考证了甲骨文里面有“索”字,而未见“绳”字;指出甲骨文“索’指大草绳或麻绳,而“绳”为后起字。穿孔石刀、穿孔石刈(镰)、投石索以及穿孔圆石等等,都是原始人在蒙昧、半开化阶段(狩猎、采集和点播时期)使用的木石复合工具。先民最初的纺织业,始于木杆石纺轮一重要的、划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之一。本文首次阐明:甲骨文“叀、尃(缚)、專、傅、轉”都表示纺轮和由此衍生的文字系列。远古礼兵器“石戊”由大型穿孔石斧发展而来,礼兵器石戊的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本文专论木石复合乐器——世纪初考古新发现的原始方孔石磬,以及圆孔石磬与绳索的关系,追溯甲骨文“磬”以及相关的“声”“壴(鼓)”“青”“南”等的字源。总之,本文首次论证了绳索和穿孔系结技术在木石复合工具和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