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艺术家创作的心理特征,包括直觉、想象、幻想、情感、意志、理性等,都是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艺术作品正是这些心理过程及其艺术家创造力的物质形态化,无论是研究艺术家还是分析作品都不能置创作心理内容而不顾。本文选择创作心理中的艺术直觉、无意识以及艺术智性进行论述,以期发现其中的某些艺术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2.
美感心理这个"神秘"领域,历来多为唯心主义者所统治,各种各样的主观臆说把这个领域搅得扑朔迷离.旧唯物主义者由于本身的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也不能对美感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过去,我国美学界对这一问题缺少深入研究,影响了美学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这一问题已逐渐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彭立勋几年来广泛涉猎、潜心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写成《美感心理研究》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它以对美的本质的唯物主义理解,对美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确认,作为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心理学的科学成果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实际,对美感心理这一复杂的、特殊的整合体进行了多层次分析,既有宏观考察,又有微观解剖,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美感心理活动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4.
陈师曾不同于徐悲鸿的中国画退步论,也不同于康有为、陈独秀否定元明清文人画的观点以至否定传统中国画的观点。陈师曾对中国绘画史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自己又是国画大家,因而他对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精神把握得更加真切,他有关中国画进步论的观点更加符合中国画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和美术革命的浪潮声中具有反潮流精神,他充分肯定中国画的进步和充分肯定文人画的价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观点,人类将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所生成的形式感觉上升到美的规律并运用到造物之中,因而人类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纯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进行了新的联合,现代设计艺术是发展人的形式感觉和审美能力的最大众化最普遍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图》,元代又有张渥临李公麟和创作的五幅《九歌图》,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关《九歌》中的神话形象的群体,带有以图配诗的性质。张渥在李公麟基础上,创造了九歌系列神话形象,以线造型,风格清新,形象飘逸,线条流畅,其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九歌图》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获得生动的视觉审美形象,使楚国之神话形象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并加强了中国诗书画结合在同一平面的卷轴中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使绘画与诗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这使得张渥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及中国神话形象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开北派雄浑山水画之先,成为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师法的对象,对其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还写作了《笔法记》一文,阐述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术批评所使用的概念范畴不同于西方美术批评中的模仿、空间、再现、表现、抽象等术语,中国批评家在进行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批评实践中,产生和运用诸如象、意、形、神等基本概念,探索这些概念的内在意义及将其转换到当代艺术批评中,是建立中国本土美术批评学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