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文体分类及行为与文本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的文体分类源于篇章命名方式,篇章命名则是以行为动作为轴心形成的.六体之说实际上经过两次分类.<尚书>六体之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由行为之名转为文体之名的过程,文"体"上的某种特质与行为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评介于雪棠从民族融合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本世纪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煌煌巨制与杂篇散论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众说纷纭中,李炳海教授的《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一书独辟蹊径、卓然特出...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巫术的超越及文化学意义于雪棠(东北师大中文系)学术界把先秦诸子百家的总思潮、总倾向概括为理性主义,认为它是对原始宗教巫术的摆脱。这种看法颇有见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诸子百家,观念各异,它们对原始宗教巫术的摆脱方式和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具体...  相似文献   
4.
清新幽深空灵逸远─—王维诗禅境生成初探于雪棠,郭春燕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年),以其空灵澄淡,自然悠远的说禅理、写掸境、蕴禅趣的诗篇屹立文坛、独树一帜,世称“诗佛”.王维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曾拜南宗禅师道光为师,与南宗样师马祖道一也有...  相似文献   
5.
《庄子》内篇与《周易》本经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庄子》内篇借鉴了《周易》本经六位成章的结构方式 ,每篇由六部分组成 ,遵循六段成篇的原则。《庄子》内篇由七篇组成 ,其篇数、每篇论述内容的确定 ,先后顺序的排列 ,则又是借鉴坤卦七爻而来  相似文献   
6.
马是《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周易》虽然不是文学作品 ,但是 ,卦爻辞对马的描述颇具文学色彩。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生活镜头 ,还包括人类对马的某些基本认识和特殊的感情。考察马意象的内蕴演变 ,有助于认识文学发生与发展的某些规律。1  《周易》本经涉及马的卦爻辞共有十一条 ,包含多重文化意蕴。马意象烙刻着原始抢婚习俗的印迹。《屯》六二云 :“屯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六四 :“乘马班如 ,求婚媾。往吉 ,无不利。”上六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乘马之人成群结队地前来 ,乍一看 ,以为是抢掠的敌人。仔细辨…  相似文献   
7.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棠 《中州学刊》2000,(1):102-106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昭示出原始与文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交融。《周易》和《诗经》中保留的原始文化因子,表现为狩猎前的占问或祈祷以及射猎时的尚左习俗;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表现为戒备谨慎的狩猎心态及狩猎的礼仪性,制度化。汉赋表现出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崇尚射技,赞美猎人的勇武,以狩猎为娱乐,是游牧文化特点;政治功利性,深刻的忧患意识,及不因狩猎而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农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 ,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 2 1世纪之初 ,提出这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前沿问题供研究者们思考 ,比具体解决一个两个实际问题更有意义。有鉴于此 ,本刊发表一组笔谈 ,以期促进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于雪棠 《北方论丛》2000,(1):103-107
《周易》经传指出,面对人生的困逆之境,应当反身修德或遁世而无闷,表现出 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孔子和庄子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共同之处,都在天命观的基础上,表现 出与《周易》相近的人态度。《论语》和《庄子》这两部书,通过对几位人物的记述和塑造,艺术地 体现出儒道两家旷达开朗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0.
《韩诗外传》解经,不注重探求诗人的情志及诗之本义,也不注重诗作的表现手法,而特别关注诗所言说于研心者有何启示,其解经重在从《诗经》中寻求一种思想上的体悟与发现,激活研习者联想,富于启示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故事解说诗句,二是对同一节诗,做多角度解说。这种解经方式,具有文学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