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3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横空出世的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生产与文学消费。自然,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也因此有了一个革命性的肇始。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正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向文学革命转化,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秩序,而且还将孕育着一场新的文学革命,从而改变文学的版图。  相似文献   
2.
王蒙以独特的思想和标新立异的艺术实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存在。那么,王蒙在文学创作上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从成功学有关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思想方法等三个方面,以《王蒙自传》为依托(也就是说,本文建构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对其自传的真实性认同的基点上展开的,侧重其前期文学创作的成功)对之进行解读,可以发掘出王蒙的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小说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李宗则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并不是中国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中国文化在与契入的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地产生的文化位移。位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价值内核的逐步把握和认同。在这一文化观念的转换中,...  相似文献   
4.
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在1913年联合拍摄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难夫难妻》后各奔东西。在1922年,他们再度携手合作后才又拍摄出了产生广泛影响的电影。在这种“和则共生,分则俱损”的现象背后,德含的是郑正秋和张石川二元互补性特征对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校正,正是因了他们对电影属性的不同凸显和追求,使其电影观处于二元并存的统一体之中,形成了二元对立并互补的特点,从而使其拍摄的电影在思想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获得了平衡,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主要由第二代学生组成,他们接纳的新式教育使其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具有同质同构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他们所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科目上基本相近,而且还体现在他们在接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在启蒙思想上也基本相似,这就为他们创建五四文学提供了可能。而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教师角色,使他们的“立人”或“树人”文化目标获得了实现的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对自我社会文化角色的认同,实现了从当初的非自觉到自觉的文化角色转换。这在客观上既促成了他们是新式教育的推动力量,也规范了他们文学启蒙的实现方式,从而为他们最终创建五四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宗刚 《东岳论丛》2004,25(6):131-135
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林译小说之所以会风靡一时,是林纾的翻译契合了接受主体在特定的文化交汇点上独特要求。一方面,林纾及其小说翻译,满足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接受主体的精神要求;另一方面,接受主体的精神需求又反转过来促成了翻译主体的文学翻译活动的继续和深化;特定的历史交汇点的独特要求注定了林译小说的中介性作用:它在风靡一时之后,将会最终从文化中心而趋于边缘。尽管林纾和林译小说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作为中介的历史作用是无法抹杀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政策内化到作家思想中,成为他们创作中的定律。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尽管其生成的文化语境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紧紧钳制着,但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努力下,还是获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山东省郭沫若学会于1989年10月下旬在烟台共同召开年会。来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专家近百人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对于民族化的理解。有人认为,民族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泛指对于原来并非为这一民族所独具、却又为这一民族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外在文化的转化、吸收和创造,从而使外在文化转化为民族的内在文化。民族化具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是转化吸收特征。它指两种文化交汇时某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吸收与转化,此又可称为外补性特征;其二,它又具有创造性特征,这是指该民族对于文化的创造和发扬,可简称为内造性特征。这两大特征决定了民族化的过程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新式教育下的西学课程的广泛设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颠覆了他们对既有知识的信仰,重构了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是以接纳西学课程为起点开始了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接受,新式教育奠定了他们成长为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重要基石。如此说来,我们要找寻和阐释五四文学的发生,也必然要回到其原初的起点———新式教育下西学课程的设置上。实际上,晚清新式教育下设置的课程,正是促成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裂变与重构的原初动因之一,这也是五四文学发生的原点。  相似文献   
10.
以超星数据(1949-2018)所检索的675篇以《鲁迅全集》注释为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章为中心,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比对、统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鲁迅全集》注释研究论文的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作数据化分析。《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版全集修订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间,论文年发表量约30篇左右;北京、上海、山东是注释研究的重镇;《鲁迅研究月刊》是刊载此类文章的主要期刊;对注释订误与补注是《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主要角度。研究表明,注释修订人员专业分布不均、科研单位重视程度等因素都对注释修订具有重要影响。探析《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问题与轨迹,整合相关研究资源、重视修订人员专业的多元化,才能为今后更好地修订《鲁迅全集》注释夯实基础,彰显"国家工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