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英语水平统一测试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有两套考试系统用以测试大学英语水平:大学英语46、级考试(CET-4/6)用来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英语专业48、级(TEM-4/8)考试则用来测评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依据Bachman和Palmer语言测试原则,为了保证语言测试的有效性,语言测试任务应该与语言应用任务相对应,这种对应是语言测试的出发点和目的。既然如此,对于非母语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就没有必要以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区分用不同的测试来区分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这一点出发,完全可以将现行测试非英语专业学生CET-4/6和测试英语专业学生的TEM-4/8合二为一。问卷调查分析也表明,实行全国大学英语统一测试比分成两套考试系统的英语测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现象由会话参与者共同构建,百科知识和文化模式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跨文化是在情景中临场涌现的共建现象,既依赖于相对确定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也依赖于会话情景展开的各项特征。在“社会-认知方法”理论视角下,在临场涌现的跨文化中,百科知识代表基于会话者的先前经验、由会话者带入交际情景的相对确定的文化模式和规范,这种个体先验知识与实际情境中临场涌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创建出一个跨文化的第三空间。根据这一理论,跨文化性既具有相对规范的成分,也具有临场涌现的成分。这一观点与以话语建构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其他研究者的观点略为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前,隐喻研究的对象已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学科领域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特别是借助语料库(Corpus)、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眼动(Eye Tracking)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的科学研究方法或神经成像的实验手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突破性地研究隐喻成为可能。隐喻的多维视角研究推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将我们对于隐喻核心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4.
由于词的多义性,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不能单凭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或外延,语境的研究使人们把视野拓展到词的上下文和情境上下文,但有时单凭语境而没有认知主体的联想参与,也不能达到正确理解词语深层语义的目的,因为语义的产生来自语境与认知主体之间的互动,而联想是互动的主要路径.从认知主体来看,联想有其生物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一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的感受性.因为感受性,智能体的认知行为获得了定向和意义;智能体的情感、情绪、意动不再是认知的无关因素,相反,在认知的意义中它们是根本的.基于这个扩展的表征观,可知言语思维不是一个单一流程,而是思维的生成和表达的统一.在言语思维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正是这三个矛盾构成了人类言语思维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心理因素对隐喻翻译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汉语隐喻移植于英语时,大致表现为可译与不可译两种情况;同时隐喻也是心理现象,译者的民族心理定势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会导致对同一隐喻的不同心理感知与联想,进而在理解与表达上造成一定的差异。因此,隐喻翻译不应以求同为目的,而应以文化和心理两方面的适切性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语法隐喻以小句的及物性过程为基础,在宋词英译中发挥了经验重塑功能。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小句及其及物性过程建构了语篇和经验现实。宋词《水调歌头》及其三种英译文的及物性过程对比表明,诗词翻译中,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是高频现象,与原文相比,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普遍发生变异,因而塑造了不同的经验现实。这为诗词翻译方法和批评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语言结构规范可帮助学生学习外语,但过分强调语言结构规范却会抑制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束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限制学生掌握外语的熟练程度.换言之,过分追求语言结构规范会使学生怯于使用外语,而对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语言创造能力与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那么,语言结构规范应该放在第二位因素来考虑.外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用复杂的句型、丰富的词汇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过于严格计较学生的语法、用词、拼写等错误数量,挫伤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10.
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汉语字谜的理解离不开顿悟这一认知现象。只有通过顿悟,猜谜者才能突破谜面的常规语义与思维定式,获取破解字谜所需的新奇语义来得到谜底。从字谜的顿悟机制入手,可以建构字谜认知加工的整个过程。研究发现,字谜认知机制存在三个关键点:第一,字谜顿悟的核心在于字本位与词本位的博弈;第二,字谜顿悟的重点在于常规语义与新奇语义的交锋;第三,字谜顿悟的实现在于右半球与左半球的配合。综上,字谜加工过程既具有其他汉语非字面语言加工的家族相似性,同时也有明显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