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白宪娟 《兰州学刊》2008,(9):164-166,163
清代宣颖所著之《南华经解》不仅深得《庄子》哲学真意,而且对《庄子》进行了颇有特色的文学接受。其文学接受的主要内容有章法分析、技法点拨、风格品鉴、审美体悟四个方面,其特色表现为三点:文学接受侧重文章学角度的解读、文学接受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是一种非自觉地文学接受。  相似文献   
2.
王世贞与庄子的生命精神最为接近.但终因其过分重视个体生命,而未能臻至逍遥游的完美境界,最终心境扰扰不能莹彻.相应于其对庄子生命精神一生的坚持的是其文学主张上贯彻始终的性灵说,体现了王世贞对庄子诗学体系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西化进程中,新文化运动以对人们精神领域强有力地冲击,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创新变革,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也随之发生种种新变,以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为例,其在研究目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研究格局、研究课题、表述语言和著作形式等方面迥异于传统学术研究。这些新变在新文化运动的刺激下产生,并为之后的研究立下新范式。然而新文化运动的种种不足对新建立的古典文学的现代学术研究范式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异质文化体系间深层次的碰撞、融合给学术研究方法带来丰富、创新的机会。此时的《诗经》研究作为现代《诗》学的创建期,其研究方法在方法的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上的突破无不受益于此。新《诗》学方法为《诗经》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它的总结亦可为今天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诗人兼哲学家的陈献章于诗歌创作中对《庄子》思想和艺术的接受与书写为主要创新处.在思想方面,陈献章接受了《庄子》的道本体论、致道途径、崇尚自然的主张.在艺术上,陈献章诗歌的空灵飘逸和雄奇恣肆之气体现了《庄子》的浸染,及其对《庄子》艺术的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6.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