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六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吕柟为主要代表的关中学者在面对阳明学的冲击时,仍坚守朱子学的立场,与阳明学者就教人之方、知行先后、格物致知、"修己以敬"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吕柟对阳明学的拒绝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周围及之后的关中学者,从而有效地抵制了阳明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使阳明学在万历中期以前未能取得关中思想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朱王会通"是晚明清初关学的主流思想,但与冯从吾为解决学术分歧和李二曲为救正人心不同,王心敬是直接针对清初盛行的"辟王尊朱"之风,解决的是理学门户之争,思考的是儒学日后的发展.王心敬认为,所谓"尊朱"者不仅不了解陆王之学,而且也不了解朱子的为学旨趣.朱子因救程门末流的禅学倾向,故平日特重"道问学",但其晚年又常常向学者指示本体,以免陷溺于辞章训诂之中.而陆王的"立大本"、"致良知"更是孟子学之本旨,且陆王意主经世,与出世的佛老之学截然不同,因此,朱子与陆王并非吾儒与异端之别.更何况,陆王对道德本心的挺立,有助于纠正学者口耳支离之病.所以,会通朱王,将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为学之道,而且这才符合孔孟"全体大用,真体实功"的学问宗旨,才是《大学》"明新止善"精神的全部展现.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在《张子正蒙注》中明确指出,"太虚即气"即是指太虚就是气,而非气之外的另一个存在。但太虚之气并非只是一实然的物质之气,而是理气充凝、理气浑然为一的,故可以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形上本体。船山的这种诠释即不同于牟宗三讲的"太虚神体",也不同于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气本论"。船山并以"太虚即气"来驳斥佛老之虚无以及修正朱子理气二分的观点,以贞定和保存孔孟以来的儒家传统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薛瑄与明代关学的中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东薛瑄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是明代关学中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明代中期以前关中理学的主流,但不能就此将薛瑄之学的作用过分夸大,而认为明代关学不过是河东学派思想在关中地区的延续。实际上,关学的中兴乃是整合、吸收多方思想资源的结果,不仅有程朱理学,同时也有湛、王心学以及张载之学,而且这一过程从嘉靖时期一直持续到晚明万历中冯从吾的关中书院讲学,整个明代关学经历了两次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5.
薛敬之的思想上承河东薛王宣,下启高陵吕柑,侧重于理气之辨,并以“存心”为宗旨。他反对朱子的“理先气后”之说,认为理气相即不离,且互为体用;主张“心”即是理即是善,认为学者首先要“识心”。他的这一“重气”思想和对心体的重视为明代中期儒学及关中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关学中兴的一位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已有成果主要从个案出发,重点围绕代表人物来展开,如通过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渊源的分析、理论体系的建构来探讨其与宋明理学的理论关联。即使以二者的关系为主线也是从人物着手,因此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逐渐暴露  相似文献   
7.
就道与阴阳的关系来说,王船山认为道并不在阴阳之外,而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秩序与条理。虽然道与阴阳为“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船山就放弃或取消了道作为价值的根源。所谓“一之一之”者正是为了凸显道的作用.强调道即是阴阳之气本身具有的主持分剂之理。船山之说既肯定了气是宇宙惟一的实体,同时又使道显得更加内在与真实。  相似文献   
8.
清初,在朝廷的提倡和学者的反思下,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尊朱辟王”的风气。但在关中地区,以李二曲、王心敬为代表的关学学者不避非议,力图用“本体工夫合一”的方法来融会贯通程朱、陆王之学,并在“全体大用、真体实功”的思想基础上提出“明新止善”的为学宗旨,强调向《大学》回归,从而为清初的“朱陆之争”指出一个新的学问方向,同时又使关学在此后的发展中避免了走向单纯的“道问学”,而是在强调心性之学的同时又重视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清代关学学者来说,《小学》一书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小学》成为学习《大学》的初学入门之书;二是《小学》工夫成为学者道德修养的基础性工夫;三是将是否尊信《小学》与学问纯杂和儒佛之辨联系起来,成为判断学问是否为儒家"正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清代关学学者对《小学》之教的重视,既反映了清代理学的一个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关学重视下学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吕柟是明代关中之学的大儒,其思想特征主要体现于他的"学仁学天"说。一方面,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吕木冉要求学者"以天为学",对各家思想学说要兼容并蓄,不偏于一端;另一方面,学者应"以仁为心",这既是"学天"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在面对朱子学与阳明学并立相争的环境下进行的第三种选择,即向先秦孔子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