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纪建国  李坤 《北京纪事》2015,(2):98-101
蒲黄榆是城南挺大的一个地方,是由蒲东桥、黄土坑和榆树村三个地方组成,每地各取一个字,因此叫蒲黄榆。在二环路以外,出永定门往南,到沙子口往东再有两站地,我觉得都应该算是蒲黄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南边靠三环路的地方还是很空旷的菜地,东北角和西南边有些50年代的老楼房,一条大街从东向西,街两边差不多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平房,是一条挺繁华的大街。  相似文献   
2.
我在朝外芳草地西街生活了40多年.上世纪70年代中,我们家刚搬到那里时很快就熟悉了环境.那条街从南到北尽管只有七八百米长,却有许多平房院落,临街的马路旁有很多幢楼房.有一个芳草地副食商店和一些机关单位.街上的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有纺织女工、建筑工人、药厂工人、售货员、教师、机关干部.在那条街南边不远处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大使馆,使馆旁边都有哨兵巡逻站岗,街上总是显得很清静,尤其在冬天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3.
纪建国 《北京纪事》2016,(4):106-108
朝阳门外南边有个地名叫南下坡,在那里生活过的4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这地名,后来的人们恐怕就不知道它了。我不仅记得它,而且还对那地方有很深的感情。那里的故事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4.
纪建国 《北京纪事》2015,(11):28-32
最近这半年,人们在各种新闻媒体里经常提到一个词语--“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正当时。每次我都是很认真地收看,因为我的故乡就在河北省廊坊市。我参加工作后又在运输公司,曾经有好几年时间,我随着我的司机师傅跑遍了京津冀的很多地方。人咋那么奇怪,总在走过的地方把感情留下来,所以京津冀在我心中都像是故乡。  相似文献   
5.
纪建国 《北京纪事》2016,(12):41-44
北京城有许多条老街道.老街上有许多东西,在这个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才让人们深深地怀念.朝外大街上的清真饮食店,那些小饭馆做出的美味佳肴,就一直珍藏在老朝外人的记忆里.我的家就住在朝外大街附近,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33年前的秋天,我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离朝外大街很近的一家运输公司当随车装卸工,从此每天在外就餐.这半个流浪汉的职业,让我吃遍了朝外大街上的每一家饭馆.那些清真饮食店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总会有些离开家的日子,时间一长我便开始想家。有时甚至看到自家周围的一条街道就觉得:到家了。几十年来我对建外大街就有这样的感情。每次出远门回来,只要一走过气势恢宏的建国门立交桥,放眼望着那条宽敞的建国门外大街,目力所及的远方。路两旁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国际信托大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耸天的国贸二期大厦。这里毗邻CBD所在地。再看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这景象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就住在北边的芳草地,离这里只有一站地。  相似文献   
7.
老人事     
现在走在街上有时能看见,身旁常有青年人会旁若无人地边走边说,表情丰富像是在舞台上表演话剧。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个青年在打手机,这事若放在三十年前,周围的人会怀疑身旁的青年人神经出了毛病,而现在这种事司空见惯。因为每个人手里几乎都有手机,想与别人聊天的欲望能随时实现。信息社会人们随时都生活在“网”里了,谁想说话都会变得无比方便。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东的日坛公园西北角,有一片被松柏围起来的墓园,终年墨绿的松柏簇拥着一条深深的甬道,为这里营造出一派肃静的气息.每当有人走进这里,脸上的表情就会变得庄严肃穆起来.这里埋葬着一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早期领导人、北京市委书记马骏的遗体.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的大杂院很有名,但随着城市街区的改造,不断崛起一片片高楼,如今这样的建筑已越来越少了。大杂院逐渐成为京城的孤品遗留在老城区。朝外86号大院当年北京有数不清的大杂院。就我所居住的朝外大街,胡同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灰平房都是一个连一个的大杂院。一般一个院子住着五户以上的人家,通常就被称为大杂院。有人写过朝外的椿树大院。那个大院确实很大,住着几十户人家,但不是朝外最大的大杂院。最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