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奥赛罗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一个滑稽的人物。当代的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是骄傲的愚蠢牺牲品,他有着一种非凡的自我欺骗的才能。T·S埃利奥特指出:奥赛罗是一个“极力逃避现实”的人,他犯了一种“包葛利夫人式的——看问题与本来事实相反的罪过”。①他对奥赛罗的著名评论为当代大多数评论家定下了基调。埃利奥特同其他的一些批评家,特别是F·R·利维斯和罗伯特·B·海尔曼等人从奥赛罗的语言和行动上抓住了荒唐的因素,并大作文章。他们企图对奥赛罗的力量和弱点做出更为复杂的评价,以推翻过去对“崇高的摩尔人”的明确结论。这伙人按照赖默所首创的讽刺文学传统,将奥赛罗的错误视为讽刺笑料,而不是构成悲剧的事件。于是,奥赛罗变成了一个伊丽莎白时期喜剧中疾妒丈夫式的人物。这种有意地比较和贬低助长了一种类似布雷德莱学派②对戏剧狭隘理解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近年来,国内有些评论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有些文章侧重表面现象,对其实质缺乏充分地分析与研究,便片面地倡导模仿与借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意识流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法是截然不同的.严格地说,它是欧洲现代派文学(亦称现代主义modernism)为对抗传统的艺术,而在当代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期  相似文献   
4.
意象的概念源于东方,孔孟哲学,老子关于道的思想给庞德的诗作以深刻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揭示,可以清楚地看到庞德与东方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之间,是莎士比亚艺术的高峰。他在这部剧作中所塑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哈姆雷特是一个个性鲜明而又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马克思在《六月十八日的失利——增援部队》一文中,论述到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对俄战争中的失利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Empire胜利的Empire使人想起了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作的加工,经过这种加工,不仅使丹麦王子的忧郁心情大为减弱,而且把丹麦王子这个人都弄得看不到了。”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各国文坛对他的性格特点展开过各种不同的争论,众议纷纭,反映出各种流派文艺家的不同美学观点。本文试图对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作些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典籍英译是一个新的概念,对国外读者来说它的外延面难以涵盖文学,更难延伸至哲学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的翻译应重视对原著的正确理解,而我国的翻译家大多是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人,文学与哲学功底深者甚少。因此,要对外介绍我国的经典作品必须有各方面的知识渊博的专家介入。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是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系统。迄今为止它尚在不断的变动之中逐惭形成它的独特实体。自1829年法国的维尔曼正式命名之日起,它在漫长的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大战中停滞的期间)经受不同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大致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圈定了它的领地并确立了它的运动轨迹。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对比较文学构画出一个印象结构。原术语Literature Comparee与当时流行的比较语言学的影响有关。1786年W·琼斯爵士发现梵语与拉丁语、希腊语和德语有亲缘关系,他认为:一切正常语言现象中,支配音变的规律是永久不变的。因而,在同一文化传统中探索各分支的特有的不变规律则成为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目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克莱门茨认为比较一词的概念模糊,在欧洲的语言中有着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