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章程通过对举办者、办学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志与权利进行确认,并对各相关权利主体进行制度性的规约,起到了理性化的价值引导与依法治理的保障作用.在创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大学章程能不能被视作一种法律,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需要理性地审视.研究以中外比较、历史比较、现实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及其限度.大学章程需要基于“自主管理”的诉求,以“共治”的方式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法治”化,以期实现大学的本质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作为自然资源短缺、辖地有限的城市国家,人力资源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中,公民道德素质是其最重要的部分,道德教育之成败直接决定着国家之盛衰。新加坡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色在于:以增强“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为首要道德培养目标 以“东西结合,创新中求实效”为主要方略 以构建立体化、整体一致性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为主要保障,尊重并发挥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性 以“新加坡共享价值”的探讨引领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片随机抽样与多层次抽样,对6559个样本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较高,且与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理性政治分析、判断及参与能力有待提高。提出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道德观试图由“科学的现象”来解释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把“物理”的价值与“道德”的价值进行还原,其实这种看似“理性”的道德教育观忽视了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是人基于自然但却超越自然的本质属性。研究认为,道德如果仅仅是自然现象与关系的存在,那么“自然”与“道德”两个语词的搭配注定产生“自然的不道德”与“不自然的道德”,这样的谬误只能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道德的世界是人的自由之于自然探索的胜利,必然的王国注定需要通向自由的王国,自由才是人的本质追求,也是道德教育的旨归所在。道德教育需要遵循的方法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本体意义在于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充盈。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美国精神的追寻,以政治社会化为导向,美国高校在多元文化中不懈地坚持整体一致性的公民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学习、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品格教育、公民宗教的形式来完成道德知识的获得、道德情感与技能的培养,并以相关理论创新引领公民道德教育,以教育评价作为促进手段,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而丰富、发展人之为人的生命力正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故此,只有把生命教育纳入教育活动的核心之中,才能使整个教育充满活力,更好地发挥教育之作用,实现教育"为何而生"的终极目的。当前我国高校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渐趋深入,但存在着操作性、体系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存在着生命教育体制不健全、高校心理咨询与干预能力有限等问题。应当重构一个以关怀为核心的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水平,加快生命伦理法律化进程,并把生命伦理教育纳入到高校德育内容和评价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落实情况,全面掌握五保户实际生活状况,我们于2001年8月28日至 31日,分 3个小组对安徽省泗县农村五保供养兑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8.
基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传统为背景,考察了其高校公民教育在多元与认同之间追求成为"加拿大人"的理想;通过对加拿大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试图揭示加拿大高校在多元文化与多元化的公民观中如何寻求国家认同、公民认同,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缩小区域差距。作为教育资源配置中最具活力和关键因素的教师,在教育均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如何,其关键点在于是否培育出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以及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是否融入区域的文化因素。为此,该文提出动态平衡、梯度发展、文化适应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以期取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片随机抽样与多层次抽样,对6 559个样本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感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感较高,且与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理性政治分析、判断及参与能力有待提高。提出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