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开放的结构升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决于产业系统的开放特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转换弹性。产业开放决定了国际产业核心资源在本国的扩散效果和涓流效应,从而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由此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合同理论的方法,借鉴类似回购合同的假设,研究"制造商-零售商"二级供应链中3种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回收最优定价问题,以最大化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链的利润。该闭环供应链中只有一个制造商和零售商,零售商负责产品的回收。从分析可知,通过调整参数值,在回收率确定或随机的情况下供应链都可以达到协调,也都可以找到最优订货量和回收价格。研究发现,零售商的最优价格与最优订货量紧密相关,制造商的回收价格并不影响供应链的总体利润。  相似文献   
3.
从农地使用权均分所产生的农业生产细碎化的现实观察,农产品生产环节只有通过将农户纳入企业,实现生产环节企业化,才能消除履约障碍.在不完全信息下,企业化过程的低成本均衡实现,就是在低效率农户产量增加给企业带来的边际收益,与高效率农户所获得的信息租金给企业带来的边际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以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却面临着利益不断被剥蚀的局面。而要增加利益分享就必须推动禀赋结构的升级。研究表明:在发挥自身禀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在“干中学”中不断积累内生的比较优势,并在某些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实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要素禀赋结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提供耐用品的垄断制造/再制造厂商和二手交易商的竞争行为为视角,针对给定二手交易商翻新策略,探寻垄断厂商采取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进而基于制造商的产量决策,实现二手商翻新数量的优化。在均衡状态下,研究他们的最优策略随s的变化;分析二手产品偏好系数、质量降级率等参数对最优策略的影响;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6.
谢家平  黄嫦  孔令丞 《管理评论》2009,21(3):116-123
本文以再制造企业的库存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回收品的质量不确定性对再制造企业库存控制策略的影响。建立了单周期和多周期下的逆向物流系统的再制造库存控制模型。在以各项费用最低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出了较为简单可行的库存控制策略,并用发动机再制造为算例,进行模型验证。  相似文献   
7.
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交易制的实施有助于碳减排和缓解能源短缺,但并非所有配额制都能成功实现配额义务的目标。通过对国际上最典型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在配额交易方案中的目标设计、可再生能源种类规定、配额义务主体指定、核准的可交易的绿电证书的发放、上缴、储存年限及价格上限的规定、奖惩措施和配套政策设计等构成配额制的重要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了成功的要素和失败的教训。为我国未来实施配额制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工业区内因缩短物流半径、建立共生链和共享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循环经济效果;但如果区际间的竞争关系超过合作关系,会造成循环经济效果区内的局部优化而区域的整体劣化。因此提高循环经济效果需要区内推进与区际合作同时展开。提高区域整体循环经济效果,需要从区内企业合作建立产业链发展模式,区际间合作建立产业链错位与互补模式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产业依存的灰关联评估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产业优选决策过程中 ,既要确定主导优势产业 ,又要分析、评估明细产业的优劣 ,考察各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依存性及成长性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以灰色理论为基础 ,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设计关联矩阵 ,提出了一个分析产业依存度的灰关联评估模型 ,并以我国 1985~ 1999年的资料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