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理论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具有适用性,它不仅符合当前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而且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前,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应避免民间文化实践主体的缺位,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尊重民间社会的声音;国家应通过履行政策职能,在实现城乡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制度机制;同时,应以激活社会传承民问文化的活力为基础,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指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结构原因或自身原因,造成某些社会群体融入社会的条件缺失的状态、过程和趋势。依据对广西职业流动状况调查的数据,在概括了广西职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出良性态势的同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归纳出广西职业流动中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职业群体间排斥、城乡排斥、性别排斥、年龄排斥和学历排斥。  相似文献   
4.
"社会事实"的本质属性在于客观实在性,"社会事实"概念不仅是迪尔凯姆辩证整体主义社会观的基础,而且也是他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他的整个方法论体系都是对"社会事实"客观性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5.
针对壮族山歌文化的已有研究主要突出其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即概念的理解、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传承与保护.已有研究论题广泛、视阈开阔、特色突出,但方法单一、缺乏整合、不够深入.对此,壮族山歌文化后续研究的侧重点是加强实证研究,在深化现有各个研究主题的同时,把壮族山歌文化放到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当中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布洛陀文化具有促进社区生态和谐,促进社区人际和社区社会和谐,增进人的身心和谐的作用;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象征的生态空间,培育具有布洛陀文化基础的民间组织,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和谐文化,是发挥布洛陀文化作用、加强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9.
工业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生产方式从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使壮族民间文化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引致的社会分化,瓦解了壮族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结构;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基础;工业化培育的工具理性,因改变壮族民间社会的社会行动结构而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本身。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持、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动力两个维度,将既有的文化变迁理论划分为五大类型:宿命论、建构论、调适论、偶发论和历史唯物论.文章在回顾各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述了开展文化变迁研究的三点原则: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认识中国文化变迁的过程与方向时,必须坚持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在指导中国文化变迁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决定论与能动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