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思维是人类具有的共同能力之一。不同的民族运用不同的身体器官来思维和表达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层面做具体的分析比较获得。就思维器官跨语言文化比较角度而言,英语民族倾向于用脑智"mind"(脑),汉族倾向于用心智"heart"(心),而壮族则倾向于用喉智"hoz"(throat喉咙,即用喉咙思维和表达情感)。通过跨语言文化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化差异及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2.
事物的命名反映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其中积淀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壮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命名方式较多保留着"中心语+修饰语"特征。白丽珠译著《武鸣壮族民间故事》体现一种和谐语言生态观,但其将Gungqceih、Fouqnduk两个壮语人名分别译为"最公"Gungcei、"笨富"Old Filthy Rich欠生态性。基于壮方言土语材料及生态翻译学理论,重新考察认为,选择更具生态性的"修公"Gungqceih public servant、"狡富"Old Cunningly Rich翻译,有助于准确再现壮族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及其句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母语材料,从语义、句法功能对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重新考察,发现罗波壮语中的■d■■i1(好)经及物化后得出一个特殊的"形+名"核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类推扩展、重新分析而形成一种边缘化的被动句。与壮语其他被动标记完全不同,"好■d■■i1"后不能直接加动词。这说明■d■■i1(好)尽管进入了被动结构,起到引进施事者之功能,但本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4.
梁敢 《创新》2013,(5):102-106
刘定逌是壮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教育家。文章主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定逌诗联进行英译,再现其诗联创作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诗人融感性、浪漫及理性反讽特征为一体的思想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对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形成的过程及对诗的目的意义等整个生态环境,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还原其生态面貌,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