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凡 《东南学术》2006,1(2):87-93
本文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本文认为,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其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框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手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发表。目前对该篇手稿的编排已经有了不下十个版本。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编者陶伯特等人推翻了“把手稿编辑成一部著作”的传统,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变成了由若干独立的文稿组成的论文集。这种实证主义的编辑“新思路”与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图一脉相承,实际上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史地位。但《费尔巴哈》篇的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起草《绪论》的两次尝试,即从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和物质生产)以及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所有制形式)这两个角度出发,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必须在正视上述文本学事实的基础上,把《费尔巴哈》篇编排为一个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独立文稿的结集。  相似文献   
3.
夏凡 《浙江学刊》2006,16(2):62-69
对于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并不陌生,可是,对于写作此书之前的青年布洛赫,了解得就不够了。本文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早期的思想谱系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辨识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青年布洛赫既受到犹太教神学的影响,又接受了现代人本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立场,而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宗教人学对于布洛赫哲学的基本特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认为,上述三方面思想虽然有较大差异,但都可以视为某种广义的人本主义哲学。这是青年布洛赫写作《乌托邦精神》时的思想框架,导致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夏凡 《求是学刊》2006,33(3):40-45
文章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代表作《希望原理》的部分段落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希望概念的现代人本主义基础,着重解析了布洛赫与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批判又吸收的复杂关系。布洛赫提出了“人是希望的动物”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区人口发展很不平衡,都各有特点与差异。因此,研究各地区的人口结构特征,分析地区差异,对认识全国及各地区人口状况、有效地制定人口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1982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对中南地区的人口结构特征及区内差异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人口系统的特性、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以往的人口科学为了深入地研究人口现象,大多是把人口的某一侧面从人口整体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研究,这是必要的。但是,“人口是包含多种因素,具有多种规定性的社会综合体”,除了分门别类地研究之外,还必须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把人口当作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口现象以及人口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本文只就人口系统的识别和辩析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然而,伴随着网游产业高速发展的是这个产业在道德问题上也是层出不穷,合理利用网络游戏的道德文化资源,正确引导游戏玩家特别是年轻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行为,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为何幸存?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过时"了吗?我们对此的回答是:一方面,我们无法直接援引马克思或列宁的理论来面对今天的世界;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地理不平衡的分析,为我们面对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想遗产。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理论批判和现实斗争,构成了20世纪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客观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对峙,使得资本主义有必要反思自身的危机,从而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了从旧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向新式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转型。我们既不能因为资本主义走向了新的世界体系,就否定当初苏联和中国搞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合理性,就否认列宁对资本主义的某些判断并不准确,并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造成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将一种国际分工体系强加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不平衡地理发展既是资本主义造成的结果,也是其幸存的前提、活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邵奎  夏凡 《百姓生活》2008,(4):54-54
"中国墙纸网"近日在题为《历久弥新话墙纸》一文中指出,跨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吸湿墙纸、杀虫墙纸、戒烟墙纸等功能人性化的新型墙纸,被陆续研制出来。同时,墙纸的风格也变得迥异非凡,色彩斑斓,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