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盟主,他在散文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首创文赋体式、开诗话先河和破体为文等方面内容。这一切创新成就的取得都与他在散文领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反对初唐作家因循齐梁文风、不迷信韩、柳和主张创新而不立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以前,期许成为圣贤的人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社会而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以圣贤自居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北宋的欧阳修扭转了这一局面,欧阳修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第一,他热衷于对“圣贤”之道的体认和阐释;第二,他有着浓重的自觉比拟圣贤的文化心态;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圣贤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他在“立德”、“立言”和“立功”等方面都堪称典范。欧阳修所具备的这种“圣贤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充分表明了宋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再次高扬;在欧阳修“圣贤情结”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成为“圣贤”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认定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另外,欧阳修散文简约明白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有意识地追摹圣贤经典风格有相当大的关联,甚至影响到了宋代众多“拟圣派”作家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圣贤情结”对其散文创作,乃至于宋代散文风貌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并不反对早期西昆体诗文风格,尤其肯定其善“用事”的创作特点。后世评论者之所以有欧阳修反对西昆体的误解,主要是与后期西昆作家创作风格蜕变有关,即由善“用事”、求雅正到艰涩怪异的转变。论者未能洞晓前、后西昆作家诗文风格的变化,将西昆体看作是一个风格不变的整体笼统论述,这是造成欧阳修反对“西昆体”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敞解经求新与其性格有关,其解经虽求新奇,但不诡异,因为他在治经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三个原则,即尽量与圣人之意合、阐释经典有现实的合理性以及博取众长,不完全信、废传注等。这种解经方式典型地代表了北宋庆历前后学术既重出新,又重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张载丰富的学术思想中,对"德"的强调和阐述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重视人的道德操守,将传统的"德"形而上学化,强调道德践履,重视道德培养的终极目标等.这对儒学道德体系的重构、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化以及世风的改变等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邵雍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对《易》学研究造诣颇深,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其在《易》学方面的创见以外,邵雍的著作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春秋学思想,具体表现为重视《春秋》的"体"与"用",强调其中的权变思想以及注重《春秋》学的"性理化"等方面,对学术继承、学风转变以及现实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简易流畅的行文风格不但自具特色,而且还引导了有宋一代散文美学风范的确立。欧阳修求简的散文创作理论是在宗经复古的大的学术背景下,向圣人经典简易风格学习的结果,他对中国传统的文章求简理论有系统而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解<易>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推究经典本义,对传统注疏持温和的批评态度;兼采象数和义理派义例;解经从大处着眼,不作过多琐碎分析.范仲淹对<周易>的诠释具有汉儒象数派向宋儒义理派过渡的特色,对后来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宋代学术传承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春秋学者、文学家。他对《穀梁传》的研究颇有建树,其散文创作在思想上也受《穀梁传》的影响。刘敞部分散文的观点、论述理路全同《穀梁传》,其散文常以《穀梁传》观点为基础深入阐释、生发新意。另一方面,刘敞散文多受《穀梁传》影响或立论或驳论。其散文创作对《穀梁传》思想的接受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宋庆历前后是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重要时期,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思想新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当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庆历前后也成为文风革故鼎新的重要时期。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转型时期,深刻地解析庆历前后思想转型对散文创作的影响对今天的散文创作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