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作为已被历史、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思想、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而其如何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信服并付诸实践,是一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面临的难题,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教育亟待引入情感因素,关注大众化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实现"大众化"目标。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高等教育大众化更是将辅导员队伍推上专业化道路,但辅导员专业素质缺乏、岗位职责不清、发展方向受限、群体形象缺失等问题的出现,使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对进一步深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突破科学世界藩篱,构建制度世界的必经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之态、科学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状、制度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之势.当前,科学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了主要地位,侵蚀生活世界本应有的发展空间,出现忽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怠慢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依赖教学载体的技术性、追求教学评价的数据化等问题.未来,需发挥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加添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融入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丰富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因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易于实施,易于为人所接受的,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主要归因,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资源的总体归类和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般归结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相似文献   
6.
日本社会右倾化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日本国内长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坚持和推行忠于国家、服从集体的价值观教育,以达到广大民众服务于国家意志,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目的。这种价值观教育从日本自身来说,能够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整合民族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但其价值观教育的右倾化转向给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及亚洲邻国的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精准地指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前,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局势需要新的宣讲。高校是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形式与政策”课程是承担新时代形势下政治理论宣讲的首选,但是,教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其效果。通过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上海理工大学从不同维度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期更精准地为高校学生阐释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江苏省200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视角出发,阐明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概念,提升了建设理念、拓展了建设途径,较有新意地界定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概念,提出“双师型”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准入制”及“独评制”等,旨在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构建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其原因主要有:社会思潮迎合受众特点,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有效性;放大现实问题,质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正确性;注重影响模式,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的恰当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引领社会思潮,做到:加强阵地建设,在倡导主旋律中实现引领;关注现实需求,在解决问题困惑中实现引领;正确对待思潮,在尊重包容批判中实现引领。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