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自19世纪被正式提出后,直至今天仍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在20世纪",现实主义"的泛化使其完成了文学越界,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众多领域。现实主义在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接"的过程中,关于文学想象这一争议性话题始终进行着自我悖反性言说,即在理论预设上为了张扬现实而排斥想象,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又无法回避想象。"现实主义"对文学想象的刻意拒斥,削弱了文学想象在文学创作论中的地位,对其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实践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这一问题的厘清,不仅能够深化人们对现实主义这一文学创作思潮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早在1986年,我们曾在《年鉴通讯》和《辞书研究》上见过肖东发先生撰写的《建立年鉴学学科体系》的文章,当时,确实抱一种怀疑态度——建立年鉴学,谈何容易,因为就我们所知,古今中外,还没有一部关于年鉴学的论著。没想到90年代初,肖东发等著的《年鉴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问世了。该书从历史、  相似文献   
3.
饥饿与恐惧历来就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只因伴随而来的沉痛、苦难以及现实的挣扎都是对生命的挽歌或者涅槃,《蛙》就是这样一部内容深厚的作品。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立足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大环境,立足于高密东北乡的计划生育现实,立足于一村一乡的由于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生命变迁。由底层叙事所衍生出的死亡阴影,由乡村记忆所牵出的动物恐惧,最终都回归于人类深重的自我解构之中,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方法之于文学艺术的介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初探性、实验性。在此,试图通过大数据方法观察百年中国乡村历史的大变迁,努力以大数据方法与中国经验观察、解决中国问题,探索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以土地为核心重构中国地方史,在“史”的维度上深度思考中国乡村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和协调机制,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优势,完善信息资源的存取和 传送体系,确定信息服务手段的创新机制,是构建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模式的总体要 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要求以现有的通讯技术为基础,坚持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从我国 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取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和 再生。  相似文献   
6.
结合萧红个体生命体验对《生死场》创作的影响,从生存危机体验对宏大叙事话语的遮蔽、女性生命体验与自虐性叙事策略、个体情感体验的自传式体现三个方面,讨论《生死场》与萧红生命体验的紧密关系,试图还原文本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席宇  宋学清 《学术探索》2023,(5):150-156
文学宏大叙事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要求作家在占有大量文学材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与宏大叙事结构去讲述中国故事,保证文学历史叙事的真实性。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宏大的历史召唤文学的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的世纪回归又积极推动了“新乡土史诗”的文学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既是新时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自觉追求。宏大叙事能够历史地审视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预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景,承担起讲述中国乡村大故事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