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围城》艺术魅力的哲学思考杨懿斐对一部作品的最高评价莫过于说它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即它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冲决空间的阻隔,永远拥有读者。钱钟书的《围城》当属于此类作品。本文试图以读者的接受为方法论,对《围城》的艺术魅力进行一番哲学意义上的探索。一、...  相似文献   
2.
杨懿斐 《齐鲁学刊》2006,(6):105-110
1974年1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月刊《朝霞》,产生于“文革”后期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它的创刊和运作直接而且集中地显示了文革后期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目标的主流文学叙事及其意识形态。通过样板媒体《朝霞》不仅可以透视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叙事策略,而且也有助于把握文革时期极左文艺思潮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3.
"锻炼成长"模式、"完成任务"模式、"观念冲突"模式是《朝霞》小说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核心,尤其强调"路线斗争"叙事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这种叙事模式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现实、历史依据与理论基础,对此进行研讨与剖析不仅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文革"后期的主流文学而使其具有样板意义,而且还对于检视极左文学形态的发展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