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入学选择、就读状态以及就业观念均与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内容明显背离,形成了对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严重冲击和影响,而这一切皆源于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象征性秩序。象征性秩序已经制约和影响了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多个运作环节。对此,有关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在加强指导和宣传工作的同时,督促高等教育机构形成正确认识,帮助大学生抵制象征性秩序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东北地区J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基层个案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发现了存在于这一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而指出目前个别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一种被"国有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研究中,学生校外补习教育被视为"影子教育"而归于教育范畴,但从社会行动视角分析补习教育时发现,其在空间、规则和资源方面迥异于学生校内主流教育。通过重新界定两种"教育"的性质可以认为,补习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主流教育是一种"政府活动"。  相似文献   
4.
闫闯 《兰州学刊》2015,(2):149-153
通过借鉴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成果,文章分析了补习教育机构面对的逻辑困境及其行为偏差,认为由补习教育机构所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分别派生的经营型逻辑和服务型逻辑同时构成对机构的合法性约束,在回应两种不同约束的过程中,补习教育机构出现了"行为市场化"和"机构冗余化"的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补习教育行业及补习教育机构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厘清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两者的关系,从中国广大民众的行为方式的感性选择特征出发,倡导正式法和非正式法二者的相互协调,旨在以个人行为选择方式的研究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法律社会学在其成长过程中备受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倾注,这也潜在地注定了其学科性质上的双重争议性。在明晰法学学科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与治理主义逻辑的多重存在中,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也呈现出一种分段式划分的可能。而这种划分不仅具有明确法律社会学学科性质的学理意义,而且也具有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间建构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闫闯 《晋阳学刊》2012,(5):29-32
本研究探究了一种不同于当下主流社会秩序的象征性社会秩序,其所表现出的缓冲社会变迁剧烈程度、维持社会整合状态的社会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象征性社会秩序及与之伴生的生产机制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秩序的更替与进步,并形成对当下主流社会秩序的冲击和影响,进而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直接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北地区J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基层个案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发现了存在于这一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而指出目前个别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一种被“国有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厘清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两者的关系,从中国广大民众的行为方式的感性选择特征出发,倡导正式法和非正式法二者的相互协调,旨在以个人行为选择方式的研究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闫闯 《兰州学刊》2013,(8):174-178
当代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巨大改变,集中反映在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内容之中,诸如民间法的发现,认同力量的兴起,社会的场域化和社会行为的感性化等。这些内容正挑战着传统法律定义中的"四个方面",对传统法律定义的内涵形成了严重冲击,文章将对此从社会学的新发展角度进行全面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