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由实证层面详细地考察了中性的与投资技术冲击对于我国劳动就业的宏观动态影响.基于投资品相对价格的长期趋势特征,我们发现:在长期限制识别条件下,正向的投资(中性)技术冲击对于劳动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负向的抑制效应).这意味着,仅考虑单一中性技术冲击的SVAR模型混淆了不同性质的技术冲击对于劳动就业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内,由实证层面详细地考察了通货膨胀与"缺口"代理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1)中国的Phillips曲线具有"前瞻"性质;无论以实际产出或劳动收入份额作为"缺口"代理变量,预期成分和源自实质经济活动的通胀压力对于当前的通货膨胀均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基于结构参数的实证估计结果,在每一季度内,约有近50%的国内厂商调整价格;价格平均持续期为半年左右,低于美国、更显著地低于欧元区经济.与此同时,国内企业更大程度地遵循"拇指定价规则"(40~60%);而这一比例又明显地高于美、欧经济.  相似文献   
3.
4.
“民企—民资双困境”的破解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11年4月份以来,陆续出现的浙江民营企业主"出逃"事件,使得温州这座充满冒险创业精神的城市,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冒险投机、无序扩张、实业空心化"的代名词.对此,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温州企业融资危机的局面逐渐趋向稳定:老板"跑路风"、企业"倒闭潮"以及债务人"跳楼"频发事件基本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00~2002年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资料,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中国现实经济特征的分析视角,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始终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基础,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规模经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而地方保护主义却阻碍了这一态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建国以来中共历次党代会报告、党章、五年计划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考察,而后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及其经济扩张模式演变。主要观点有:第一,地方政府行为内生于中央政府的赶超意识以及中国垂直的行政体制。第二,为了同时涵盖改革开放前后分别侧重精神激励与晋升激励的两类实践,我们更倾向于采用"锦标赛"增长模式的称谓。第三,在1979年前后两个时期中,地方政府所面对的激励体系及其影响下的基本行为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