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青影视的青春气息、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以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下时代最稀缺的精神资源.借助知青影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它们去激活、煮沸这个被犬儒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浸透的时代里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和热血非常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不少知青影视存在着一种执拗而鲜明的回归情结,这种回归情感的产生除了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和部分导演的理想主义气质影响外,更是人到中年的知青一代普遍的精神共感。对这种回归情感的渲染一方面使得知青镜像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光影,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稀释掉历史的创痛,遮蔽和消解历史的荒谬与苦难,有的甚至偏离了现实主义的正途。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4.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 ,但在他们笔下却流露出反现代性的主题 ;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家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 ,它培养了他们的新感觉 ,是他们创作的起点和终点 ,但他们竭力背叛它 ,向田园逃遁。一、反现代性反都市主题在新感觉派笔下 ,都市从来都是喧嚣驳杂、奢糜淫荡 ,是道德沦丧之地 ,人世间一切罪孽的逋逃薮。都市像一个巨大的哈哈镜 ,里面的一切都颠倒了。“不做贼的人也偷了东西 ,顶爽直的人也满肚皮是阴谋 ,基督徒说了谎话”(《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儿子与后母乱伦 ,父亲在饭店里荒淫地享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新感党派未能达到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思想高度,艺术上甚或不及后起的张爱玲,在捍卫传统方面也远逊于老舍和京派作家,但在现代都市性上,它比前三者“吃水”都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记性研究、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的探讨等方面论述了李健吾话剧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了研究中的新动态和待开垦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夏衍的电影创作紧跟时代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但概念化的痕迹较为明显 ;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塑造出了许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但又因拘于写实 ,囿于再现 ,限制了他的电影主题的深度 ;夏衍具有理顺时代风云的理性力量 ,但其创作因过于理智往往唤不起人内在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李健吾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比较李健吾话剧的艺术价值,李健吾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李健吾话剧的研究现状严重滞后,研究者不多,研究成果太少还处在起步阶段.就已有的论文来看,赏析有余,理论深度不够,社会学的批评模式制约着李健吾的话剧研究向纵深开掘.其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传纪性研究;二是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三是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之探讨;四是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论及“通感(synaesthesia)”时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1]本文试图从通感角度对沈从文的语言进行分析。将它归纳为三个方面:永之以昧,溢之以香,华之以色。一、永之以味这一部分主要探讨沈从文的语言在通感——味觉上的特征:醇永、甘甜。沈从文的语言温厚而少尖刻。汪曾棋曾说:“沈从文的幽默是很含蓄蕴藉的。他并不存心逗笑,只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情趣……只有一个心底善良,与人无…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沈从文小说写作章法.从而概括出沈从文小说的结构模式──抛物线.并从各方面论述了这种结构模式的沈从文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