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因果关系系统转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指出:“自从‘一切事物的联系’、‘原因的链条’的观念产生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了。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①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普遍形式之一,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人们...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性发展是近年来中外理论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矛盾及其对自然界利用的极限和极限的增长等问题略述管见。一、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及其根本矛盾自199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范畴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中外理论界的不同学者由于各自背景知识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布伦特兰等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规定———“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实质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冠军 《晋阳学刊》2001,3(3):37-4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质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对自然界存在“利用的极限和极限的增长”的矛盾 ,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整个过程。可持续发展在动态上是人类对自然界“利用的极限和极限的增长”的矛盾展开过程 ,而该矛盾是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矛盾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体现。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利用的极限与极限的增长之间的矛盾 ,必须处理好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关系 ;而且要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为其提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所谓的精神劳动就是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其本质是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作为精神劳动的产物,也具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经济特征,而科学知识是精神产品的典型代表,并且日益表现为精神生产资料,故澄清对精神劳动、精神产品等概念的模糊认识和误解,是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理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刘冠军 《学术界》2008,4(3):14-24
从科学理性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严密逻辑的科学理论,然而它在当今科技时代却陷入困境之中,主要表现在它难以直接地正面回答这一时代的现实问题.这一困境的产生,既有理论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技时代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其对象域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精神生产领域特别是科技生产领域,将价值创造的主体从在企业现场进行劳动的"狭义的工人阶级"扩展到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义的工人阶级";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简化掉"和"抽象掉"的以复杂脑力付出为主的科技劳动因素凸现出来,并根据科技时代的基本特征重新加以整合,将其发展为与科技时代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人的本质研究成果的考证分析,毋庸讳言,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理性的研究。在考察历代贤哲对理性探讨的基础上,从理性自身、理性对人的功能、理性与实践的关系、理性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在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作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理性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指出了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理性力量的结果,并用人类“两次提升”原理说明之。因此,笔者的结论是,研讨人的本质不能忽视对人的理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进程中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冠军 《文史哲》2006,1(6):146-15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转向”中向前发展的。从历史的维度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进程中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马克思从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到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并超越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第二次是马克思从对工场手工业中劳动价值关系的考察,到对机器大工业中劳动价值关系的探索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科技劳动价值论思想的萌发。第三次转向是从对“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物质生产领域”中劳动价值关系的考察,到对“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社会与境①中科技劳动价值关系的研究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实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实质就是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纳入科学理论的视域来解读,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科学理论”的本来所属,客观而不夸张地评价其科学价值,公正而不回避地审视其自身的缺陷。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真正地把握其未来的走向。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主要表现在当人们对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众多现实问题进行解答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不仅有其理论自身的原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其时代发展的原因。创立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必然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刘冠军 《人文杂志》2002,2(2):59-62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生产要素和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的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颇为显著,资本技术构成始终保持稳步上升,而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均呈现波动式下降。劳动报酬占比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长期处于低水平稳定且增长缓慢状态,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越来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理论分析资本三大构成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资本三大构成新变化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资本技术构成受到劳动生产率与就业数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劳动报酬占比;资本价值构成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与工资水平密切相关;资本有机构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也会出现差异,因此需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结合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制定精准的差异化就业政策;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增加低收入群体报酬;探索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双重"所有制结构变革,结合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特点合理分配劳动与资本两要素;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