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2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青岛即墨周至元先生及其后人所保存的《八九鸣》手抄本,主体部分为诗歌,另有少量词和文。抄本作者,曾被误认为是周至元。但综合周至元《崂山志》、蓝水《崂山古今谈》选诗及《八九鸣》中作品看,该抄本作者应为由清入民的寒士沈煦。由于史料缺失,沈煦生平多已汨没无闻,大致可以考知,他擅诗能文,一生潦倒困顿,晚年来到即墨,长期借住佛寺,以授徒维持生计,颇受佛教思想影响。因此,《八九鸣》不仅记录了一个末世底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是青岛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的青岛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怀荣 《东方论坛》2010,(3):19-21,32
我们在陶醉于青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济实力的同时,对于青岛比较悠久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却似乎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致使这些文化传统应有的价值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崂山道教文化、青岛历史上的文化家族和一批几乎被遗忘的文化名人,是今后青岛文化建设中应当特别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王室、贵族以及文人阶层高涨的歌诗艺术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全面发展。胡人艺术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胡乐则以其强劲的活力左右着歌诗艺术消费市场,入隋以后,南北艺人共同完成了华夏正声和胡夷之乐的融汇,开创出歌诗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不仅使歌诗艺术的创作与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构成了唐代歌诗发展兴盛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鸿雁是古典诗词,也是纳兰词的重要意象。纳兰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仅继承了鸿雁意象的传统用法,而且在传达对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向往、表现人生的恐惧和忧患等多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因此,鸿雁意象不仅影响了纳兰词的风格,也是我们透视其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5.
魏晋乐府官署演变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宋书·乐志一》说 :“汉末大乱 ,众乐沦缺” ,《晋书·乐志上》也说 :“汉自东京大乱 ,绝无金石之乐 ,乐章亡缺 ,不可复知。”当时的乐府几近于消亡 ,由于西南一带较为安定 ,以雅乐郎杜夔为代表的一批乐工陆续来此避乱 ,荆州牧刘表曾令杜夔与精通音乐的孟曜为汉献帝合雅乐。《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杜夔传》称 :“乐备 ,表欲庭观之” ,说明这项工作在刘表在世时就已经完成。虽然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合雅乐”远非一二人所能完成 ,因此当时在荆州必然聚集并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魏书·杜夔传》又说 :“后 …  相似文献   
6.
刘怀荣 《文史哲》2002,(6):55-60
“盛唐精神”是在对“魏晋风度”进行完善、修正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新的民族文化理想和精神范式。从文人个性和玄儒关系的演变来看 ,自然适意、脱俗求奇以及心灵需求的多样化构成了它最重要的三大特征。在盛唐文人身上 ,魏晋文人普遍具有的内在紧张和焦虑已经消除 ,仕与隐、玄与儒均得到了较为完满的统一。因而 ,他们的人格更健全 ,审美心理更加恬静平和 ,审美眼光更加精细入微  相似文献   
7.
论比的感性源头与思维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比”与古人感性生活在表层形态上的联系越来越不明显,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于男女双人舞中的那种双方意得心许、“超乎空间力的关系”,却始终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并从二人间的亲密、和谐被扩展、提升为社会群体内部的和谐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最后凝结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智慧。这种变化表现在语言学上,则是比的含义从“匕者,比也,比于牡也”到“比者,密也”的外延扩展。而这一变化过程也正是比法思维从孕含于感性生活到被抽象为一种认识、思维方法的早期生成过程。无论作为修辞手法,还是作为表现手法的形式化的比,都不可能将比法思维之原型所具有的那些感性内容给予完满的表达。因此,比法思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使抽象化、形式化的思维模式重新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主体体验。这是比法思维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亦即它作为具象化的艺术思维的阶段,历来的研究所重视的也正是这个阶段。但是,仅仅止步于此,而忽略了这种民族思维的历史生成,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后来“比兴”概念特定的伦理教化内涵以及比兴体诗特定的审美特征等等都必须在弄清比法思维历史生成过程的前提下,才可得到根源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黄孝纾以其超群的才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享誉文坛画苑,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在词与骈文方面的成就,也受到文学史家的一致推崇。在1934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他曾两度任教于山东大学,达二十年之久,在学术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但由于他的词章旧学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有诸多的不同,也由于他在政治运动中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以致声名湮没,多年来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像黄孝纾这样几被遗忘的一代才人,应当是我们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盛极一时,儒学也因此经历着庸俗化和神学化的变形,与此相对,自刘向以来不断发展的人文主义传统也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班固生当其时,同时受到两种时风的影响,其文学思想明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正统色彩;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刘向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像扬雄、桓谭等前辈一样,表现出重情、重文的特殊审美情趣.同时,作为一代史学大家,班固以史学的求真意识对文学发展历史的自觉探求,也是其文学思想中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盛于南朝刘宋时代的士族博学之风,发展到齐梁时代,形成了士人"博学"、"能文"和"以气类相推毂"的两大显著特征,而且这两点在全社会的普遍化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此前各代。这实际上是士人"个体自觉"和"群体自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唐代文学辉煌期的到来作出了多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