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汉民族传统文化结构的逻辑探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具象与抽象二律背反的张力结构笔者曾为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问题所困扰:一为书与画的矛盾,并循此而发展出“书法”这一独特艺术,绘画该是具象的,可中国的写意画却“游于相外”,三笔二笔,甚至只需泼墨,就创出一幅丰富优美的意境,令人遐想不止。不仅如此,而且古代画家把“气韵生动”看作最高的艺术标准。①抽象的文字具象化了,书画甚至一回事,融化一体。这很难用某些人的“文化心理的具象特征”来阐释。另一困惑是中西医的矛盾,医学靠解剖分析和实证,应当是十分具象的,难以抽象得来。传统中医,固然重具象,但这具象并非人体本…  相似文献   
2.
蒲鲁东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些对现代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思想素材。蒲鲁东关于平等应该是社会地位和“机遇”的平等的主张,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扩展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尤其是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不等的劳动应该获得不等的报酬”,“报酬应该同人们的劳务、职位、贡献、才能以及个体生产者的责任成正比”的平等思想,就是这些理论著述中具有一定见地的部分。由于蒲鲁东是近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因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往往采取“说无政府主义则藐之”的态度,对此不屑一顾,因人废言,乃失之偏颇。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这种平等观予以实事求是的重新评价,以期作为我们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环境时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太平洋世纪即将到来之际,这一地区,经济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四种模式;政治上表现为大国争雄,构成了四种关系。这些各具特色的模式及关系,乃笔者以当事国的立场和声明为基础所作的主观概括,并非公认的定论。  相似文献   
4.
列宁、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列宁、邓小平晚年的社会主义论,指的是列宁在临终前口授,由秘书记录的几篇文章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这些著作是列宁、邓小平各自文选的压轴之作,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的,凝结着他们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两相比较,可以看到邓小平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王维及第之前、贬济期间、任右拾遗前与知南选后四个阶段,可以全面具体地勾勒出他隐逸念头表露的过程及隐逸行为出现的轨迹。隐逸思想几乎贯穿了王维的一生。而儒、道、释三教思想对王维隐逸思想的形成虽呈多元状态,却不表现出阶段性,它们都一以贯之对王维隐逸思想起着作用。对王维隐逸思想应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不能概之以消极避世。他半官半隐期间,并非万事不关心,亦并非与世隔绝,而是用世之心始终未泯灭,始终坚持儒家“施仁布义,治国济人”的政治理想。当然,王维隐逸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及阴暗面,我们也要历史地看待。  相似文献   
6.
亚太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与我国的新对策卞慕东一亚太经济合作的现状及一体化趋势20多年来,只要提到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作为其发展基础的亚太经济合力,始终是世界所瞩目且称道的事实。冷战的终结,使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虽因时因地,有暗有明,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国际经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俄经贸关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新世纪到来的机遇发展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宪政的弹劾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劾制肇始于英国,与议会制的形成和发展相伴随。其理论根基是“分权与制衡”和“议会至上”学说,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意等国纷纷效仿。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运作程序、文化背景和观念形态有所不同,因而决定其被弹劾的对象、行为,弹劾案的提起、审理机关和处理结果等不尽相同。弹劾制作为议会的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在经历了理论上的挑战和事实上的冲击之后仍保留至今,并对维护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抑制权力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论及的这段历史,典型地表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东方革命国家与一个自以为负有世界性责任的西方大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初次碰撞时既缺乏相互沟通的渠道,更缺少互相理解的语言。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们的全面对抗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中美的直接对抗和较量,是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先留后撤中表现出来的。 1949年4月23日,我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心南京城,为美国所豢养的蒋家王朝行将就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中共领导人颇感困惑的事:连苏联驻华大使都跟着所谓“国民政府”跑到广州去了,而司徒雷登竟然留在南京不走。 原来司徒雷登认为,他留在南京不仅有助于保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以及滞留在华的美国侨民的安全,也可能在他本人与中共领导人之间保持一条沟通的渠道。他甚至设想,他有可能对中共领导人施加某种影响。为此,早从1949年初开始,他就一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