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年教育事关国家未来是否后继有人.当今时代如何搞好青年教育,很有必要从早期毛泽东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中吸收营养,从而联系时代特征进行有效的青年教育.毛泽东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很有研究价值.他提倡人格主义教育,认为青年是"修学储能"的时代,要认真读书,力求"积文成学",主张青年要有高尚的理想、远大的志向,主张青年应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尤其要重视体育.毛泽东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从"五四"运动到一九二O年夏天是毛泽东同志思想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思想的根本转变,从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展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从客观影响和主观努力两个视角分析了毛泽东同志在建党前完成思想根本转变的双重原因。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坚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邓小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清晰的历史轨迹: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突破.邓小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体现出鲜明的开拓性和前瞻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但俄国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毕竟使中国人开始知道有一种新的学说叫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起了先导作用,同时也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先导。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应当从俄国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开始进行研究,这才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中共早期领导者,陈独秀对青年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青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给予了极高的定位。陈独秀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加强当今的青年教育,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国琪  卢柯帆 《兰州学刊》2009,(5):204-206,182
在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知识分子新群体,承担了这一时期内各种思潮的倡导者、实践者的角色。这一代人独特的历史性格,也影响了当时以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考察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状况,分析他们的不同类型和整体特征,显然对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具有崭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早期妇女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很具研究价值。他主张把妇女教育与改革封建家庭制度,实行家庭革命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与打破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主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与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实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与号召妇女自我反抗,实现自我革命结合起来,并主张发展女子教育,女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最终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妇女教育、妇女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的各个要素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辉,哲学是智慧之学,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富有智慧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再认识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党)执政基础问题、 共产党(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 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问题的再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再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遵循"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再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的深化就是深化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要充分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不会变化而社会主要矛盾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0.
家族与和谐乡村建设密不可分,家族是影响和谐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和谐乡村建设给家族生存发展和社会参与赋予新的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关系的理论价值,并遵循这种关系的规律去指导和谐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