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荀子》一书既有性恶的说法,也有性朴的说法.很多论者不注意后一种说法,而在注意到它的人之中,甚少有人认为它与性恶的说法是冲突的.日本学者免玉六郎别出心裁地以性朴论来解释《性恶》,而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倾向于提出类似的解释.事实上,性朴与性恶是无法协调的.《性恶》无性朴的意思.我们在客观理解儒家人性论时要摆脱不正确的先入为主.荀子和董仲舒是性朴论的代表,而众多从王充开始先入为主的说法让人们不容易接受这一点.平心静气地读他们的原著,则可以发现以性恶论来说荀子,以情性阴阳论来说董仲舒是大有问题的.王充对董仲舒人性论的叙述难以在他的著作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家发端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学的不满,梁漱溟、熊十力等主张重新评价儒学。他们以现代的标准对儒学作出新的解释,借西学弘扬儒学。大陆解放后,一批知识分子到了香港、台湾。其中一些人继续走前辈新儒家所开创的路,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就是突出代表。强烈的怀乡感和文化寻根意识,使他  相似文献   
3.
朱熹把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这两个方面比喻为一辆车之两个轮子,二者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缺一不可.陈荣捷依此而总结出两轮哲学.汉语的对子也体现了两轮哲学或对偶哲学.两轮哲学把两种东西的关系看做兼容、配合的关系,与西方的二元论把两种东西(如共相与殊相、心与物、现象与物自体等)的关系看做不相容、抗衡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轮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二元论是一种理论哲学.在我国学界早已普遍熟知外来的二元论而对本土的两轮哲学比较陌生的情形下,讨论两轮哲学,有利于人们从言说方式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叙述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的“香蕉人”,容闳对西学的把握非常充分、非常到位,但在中学方面却几乎没有根基.这种因缺乏中国文化素养而带来的先天不足,使他对留美幼童的教育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些缺陷是导致留美幼童被提早撤回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容闳与严复、留美幼童和福建船政局派往欧洲的留学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作为“香蕉人”的不足以及中西兼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没有把自己的学问概括为心学,宋代其他人也没有把它概括为心学。到了元代,有人以"本心之学"、"传心之学"来说陆学。不过,从宋末至元,事实上称程朱学为心学者更多见。明代时以心学说陆学的情形多了一些,但不能说已经很普遍。这样说的人似乎多对陆学持批评态度,陈建与唐伯元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明末以心学说阳明学的情形比较多见,"陆王"之说此时也已出现,但未出现"陆王心学"之名。一直到清中叶,此名始出现。在20世纪后半期,"陆王心学"之说大倡,陆九渊被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扼要简介旅美学者陈荣捷在美的教研经历,然后着重论述他的杰出贡献:把中国哲学系统地推介到西方。文章还论及陈先生的分疏中哲、西哲,兼采汉学、宋学,兼容儒家、道家等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中 ,怀疑主义的传统总的来说不如西方的强大。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 ,中国哲学没有怀疑主义传统。其实 ,哲学与“疑”相生相连。虽然不能说所有发疑的人都是怀疑论者 ,但是 ,怀疑主义在中西哲学中的普遍存在 ,却是一个多数哲学家都接受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国怀疑论者庄子和古希腊怀疑主义者塞克斯都斯·恩披里可斯 (SextusEmpir icus) ,寻觅中西怀疑论的共同思想轨迹及其在各自哲学传统中的个性差异。在中国古典哲学家中 ,恐怕没有人比庄子更适合被称之为怀疑论者了。把他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怀疑论的代表 ,国…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初开始,媒体上有关于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是否剽窃的热烈讨论。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先指责汪的《反抗绝望》剽窃,后又指责其《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剽窃。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明了人性朴,而《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所作.董仲舒在继承荀子性朴论的基础上凸显了性中善的潜质,但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根据性朴论,人性不能说是善的,也不能说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性朴论也异于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司马迁、董仲舒、韩婴等西汉中期的人未读过《性恶》,对我们推断它的产生时间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事实上与荀子一样都是性朴论的代表。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历史惯性,已受到多种质疑。以性有善有恶论或性善情恶论或综合孟荀论来说董仲舒也是大有问题的。王充对董子人性论的概括难以在他本人的著作中得到可靠的支持。性朴论肯定初生人性包括着向善发展的潜质,但不肯定其中有现成的善。初生人性不够完美,但不能说成为恶。正如玉出于璞,璞中含玉质一样,善出于性,性中含善质。董仲舒批评孟子的性善论而完全没有提到所谓荀子的性恶论,这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