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移动动词进入“[-移动]动+趋”格式后可以参与构成移动事件,但由于非移动动词的特殊性,以往排斥在移动域之外,这是移动域的特别之处。移动事件归属移动域,“[-移动]动+趋向词”格式参与构成的移动事件也不例外,这是应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提取有关语义信息的需要考虑的。以“‘割’+趋”格式为个案,通过与“‘切’+趋”格式语义差异的对比,讨论非移动动词参与构成移动事件的认知原理,建议将[+移动]趋向词归为移动域,并根据汉语趋向词的实际将表示移动的趋向词称为“趋向小品词”,将[-移动]趋向词称为“强势小品词”。  相似文献   
2.
论文题目的英译周领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术论文题目的英译是目前我国扩大对外学术交流、通报我国科研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国外学者了解我国科研成就的一个主要窗口。由于国内多数研究者的水平和各学术刊物编辑部的力量所限,绝大多数对外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仅有英译...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任务 ,而文化信息可大体分为浓、淡两类。浓厚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不宜浅化 ,但较淡的文化信息可相应虚化。虽不同的翻译目的能够导致不同的翻译行为 ,但为了使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方法上宜在忠实原作原意的基础上 ,争取译出文字的表面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J.刘若愚(JamesJ.Y.Liu)先生是已故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他毕生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介绍给操英文的西方读者。他一生有着大量的翻译实践,其译论散见于他的数部著作之中。他的译笔独到,见解独特;他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呈现于读者的是刘氏有关汉诗英译的一些见解,相信他的译论(已在英语世界得到检验)于我国译界更具借鉴意义,对我国译学的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框架语义学视角下专题讨论汉语"移动"的认知问题,突破了传统上汉语"移动"语义的研究视域,澄清了一些长久以来未予明辨的问题,比如移动域的边界划分和伴随移动的认知,为某些句子的生成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悦怿”论     
本文从鲁迅《野草·立论》入手,从修辞的角度,论证了“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陈望道语)的正确性,以及避开社会禁忌,实现人际“悦怿”(刘勰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浅议《大学英语精读》修辞编排之不足周领顺英语作品中有大量的修辞现象,寓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是作者灵感和智慧的体现。全国文理科用《大学英语精读》(以下简称《精读》)教材精选了国外几十篇优秀的文学和科普作品,各种修辞妙笔美不胜收。好的...  相似文献   
8.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两个端点间是辩证的关系,“求真”制约“务实”,但“务实”又高于“求真”。“求真”是译者的本能行为,“务实”是译者服务的目的所在。该评价模式用于评价译者的行为能基本上做到描写的客观性和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译者行为研究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之后过渡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是不是具有创新的特质。从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性并具体从创新基础、创新路径和创新空间等方面出发,可以证明创新发展译者行为研究不仅能为,而且可为,并能够长期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
译者行为研究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角色化)的研究,译者的角色化之于译文上的表现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具体化的产物。该评价模式与译者行为的研究和评价涉及一些概念,廓清其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求真"、"忠实"和"求真-务实"、"忠实"和"忠实度(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忠实"、"忠诚"和"原文"、"原意"等,纠正传统认识上的一些偏颇,有益于该评价模式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