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辩证理性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但是又不因为它趋于灭亡的必然性而忽视其现实的合理性。作为辩证理解事物一个范例,我们谨就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本的历史作用及其界限的分析作一点粗浅的介绍和说明,这对于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将不会是完全无益的。改革的市场取向迫使人们不得不打开资本运营的闸门,不管这种资本是由国家控制的还是私人操纵的,它们都得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温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2.
一、哲学界目前面临的状况:目前国内哲学界面临的状况总的来说是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讲形势较好主要是说文革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与文革前相比有较大的发展。文革以前,全国高等学校中有哲学专业的十四个,到去年已发展到三十多个,在校本科生七千三百多人,硕士研究生四百多人,博士研究生五人,合起来共七千八百多人,加上前几年已经毕业的,已经超过一万人。教师队伍一千三百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与党性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在出发点与目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审视问题的方法论等等问题上 ,有着重大的、根本的差别。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 ,但不能将其根本的党性原则撤除 ,使之与现代西方哲学“接轨”甚至合流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从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四十年了。 一百四十年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世纪初开始的以物理学革命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真理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命运问题 ,是目前哲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 ,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 ,学界相当一部分同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结论和当前的社会存在进行对比 ,陷入要么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么否定当前现实的二律背反之中。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们特邀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伯钅癸先生来我校座谈讲学 ,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方法 ,作为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科学理论。这里我们组织发表一组关于对上述问题讨论的笔谈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逝世 12 0周年之际 ,回望一个多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出场路径 ,这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史问题 ,而且是一个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启迪意义的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实质上是一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解放。因此 ,我们组织了一批专题文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以此一方面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另一方面纪念这位给人类带来解放火种的世界巨人  相似文献   
8.
谈谈“类”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8月,大约就在马克思为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撰写序言的时候,他给费尔巴哈写了一封深表崇敬之意的信。信中说到他新近读过费尔巴哈的两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极具深远意义的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认为这些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他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抽象概念的天上转到现实的人世来的人类这个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是什么呢?”这清楚地表明,至少到这时为止,马克思还仍然把费尔巴哈的人类概念当作社会概念来理解,或者说,他的社会概念还仍然是从费尔巴…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基于对表现为实证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物化意识的批判,提出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的思想,他认为康德敏锐地触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物化问题并对其作了妥协,提出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费希特和黑格尔力图克服康德的二律背反而未能奏效,只有马克思才建立起总体性的思维原则最终克服了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卢卡奇对总体性问题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但在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上,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同一哲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究竟是一种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研究和行动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像先前的哲学家那样,创建一种具有先验性质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借此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世界观的性质,是否还需要用一个理论系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地再现出来?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是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日益空壳化,或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的多元化,并最终消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值得讨论。我们刊发这组论文,试图引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期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