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波兰逻辑学家A.塔斯基的真理论对形式化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关于在自然语言中不可能定义真理的结论却是轻率的。本文通过分析塔斯基真理论中T等式的歧义,证明他否定自然语言一致性的论证是无效的,并指出,在自然语言中定义真理是可能的,这一定义将是采用语用学方法做出的有关特定表达式的许多局部定义的合取。  相似文献   
2.
《墨经》是先秦逻辑的集大成著作。然而,《墨经,的逻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形式逻辑,而是一种语义学或语言逻辑。关于这一命题的前半部分,已有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发掘《墨经》中丰富的语义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数理逻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为它能完全取代自然语言的逻辑。但是,随着日常语言学派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这种奢望正在逐步打消。逻辑研究出现了以弗雷格为代表,将逻辑句法等同于人工语言句法的建构主义,和继承亚里士多德传统,坚持认为逻辑句法隐含在自然语言句法中的自然主义。建构主义者对自然语言持不信任态度。他们批评传统逻辑本质上无法达到可与弗雷格逻辑媲美的推理形式化。自然主义者则反对把所谓的逻辑形式强加给自然语言,主张修复传统逻辑,重新确立自然语言语法的地位。但未能建立起可与现代谓词逻辑媲美的逻辑系统,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萨莫斯的代词理论。萨莫斯把代词看作由量词和代项组成的复合表达式,结合语境把代词分为四类,并运用新的符号手段对代词进行了形式化处理。这样就克服了谓词逻辑的理论困难,为构造与谓词逻辑具有同等表现力的词项逻辑奠定了基础,为解决某些语言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语言逻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与“第二模型建构系统”(Secondary modeling System,它所强调的是关于自然语言的派生性质)相对而言的“第一模型建构系统”(Primary modeling System),自1962年由A.A·扎里兹涅雅克(Zaliznjak)、V·V·伊凡诺夫(Ivanov)和V·N·托波洛夫(Toporov)提出以后,一直是苏联符号学莫斯科——塔图学派的一个中心概念。 1970年8月在塔图大学讲学时,我与伊凡诺夫教授核对了我当时的理解,此后,我于1974年把这一导出概念解释如下:“第二模型建构系统,在广义上,指一个关于世界的思想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环境与某个其他系统,诸如个体生物体、集合体、计算机等。处于相互关系之中;而且其反射在那里起着控制该系统全部交际方式的作用。这样,世界的一个模型  相似文献   
6.
专名问题从柏拉图起就困扰着哲学家们,现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对此给予了更大关注。现代逻辑的专名理论肇端于弥尔(John Stvarf Mill 1806—1873)。弗莱格(Gotllob Frege 1848—1925)与他直接对立,罗素(Berfrand Russell 1872—1972)却在二人之间妥协,后来塞尔(John Searle 1932~)、林斯基(Leonard LinsKy)等人对弗莱格和罗素的专名理论进行了修正,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专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说认为,专名有涵义,涵义决定指称。刻里普克(Saul KripKe 1941~)、唐纳兰(Keifh Donnellan)等人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说,复兴了弥尔关于专名的观点,他们的因果历史理论认为,专名无涵  相似文献   
7.
指称与内涵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逻辑把指称作为基本假定,用替换原则揭示指称与真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替换原则并不普遍有效,一旦涉及内涵语境,就会产生“内涵困惑”。哲学家们从指称与内涵语境的关系入手,给出了解决困惑的诸多方案。这些方案由于一味依据其理论预设而不肯修正替换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并不能令人信服。事实上,不仅内涵语句的真值与指称有关,而且要解决内涵困惑还必须考虑语境与语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