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生态德育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不能沿袭传统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它应当注入新的内涵,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主体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取向,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信息沟通变得迅捷和广泛,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载体研究,也因为新媒体概念的引入而打开了局面。跨界思维作为一个全新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性向度,传统的载体模式和新媒体的跨界融合将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3.
开放大学:应对学习型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大学起源于国外,经过50多年的运行与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创办开放大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研究和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办学经验,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现状出发,重点建设省级区域开放大学,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对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观,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态德育的孕育资源;西方生态伦理文化是生态德育的启蒙资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德育的思想资源。追溯生态德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探讨其所固有的理论基础,不仅可以使生态德育能够有效地开展,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它的新发展启示方向和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5.
心灵和谐:当代道德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总期望以自身的光芒来影响周围,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成员自身的心灵和谐.文章从和谐社会对心灵和谐的新诉求出发,在分析了当代人所面临的心灵的和谐的窘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灵和谐应成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并就如何挥去心灵的阴霾尽情地释放心情,提升生命的张力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因为"载体"概念的引入而打开了局面,并不断深入.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不断增强,单一的载体模式在新媒体语境下已经显得苍白而无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载体平台,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自身的观念、素质和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效果。采用质的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10所高职院校中的20名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高度关注和克服教师的倦怠心理。因为倦怠心理不仅给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发挥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本科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提高这门课程的感染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是提高这门课程实效性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生态德育作为当代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成为相关学者们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德育理论研究需要扩展和深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生态德育作为当代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内在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提出的现实背景是相一致的;内在要求是相吻合的;价值诉求是相融合的;实现目标是相衔接的;有效途径是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