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晋的“文学自觉”首先是文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形成其各自独立的人格意识。而这却与文人受庄子思想影响所引起的心态变化密切相关。正是庄子以人的个性自由为基础的人生哲学,促进了魏晋文人十分突出的个性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大学制度与大学理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探讨了大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大学制度与大学理念。大学制度是为保证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和组织目标对于办学模式做出的制度规定以及行为规范 ,其中主要是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与政学关系。大学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以及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解 ,表达了大学的追求目标与办学思想。大学理念具有二重性、文化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竞争力的内涵、指标与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力是大学获得相对优势并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可以从价值取向与发展定位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竞争力的内涵。大学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与机制要素、文化与精神要素、物质与财力要素、学科与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评价指标由社会竞争力、学科竞争力、服务竞争力、国际竞争力、资源效率竞争力等综合而成。应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构筑与提升大学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绛帐之学与中国文化宗明华中国古代自孔子创办私学,绛帐精舍遍及中华,此后私学传统一直延续不断。到两宋之际又出现了书院。书院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学,应视为私学发展的高级阶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等私学”。如果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私学与...  相似文献   
5.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汉初的骚体赋,可以说是直接导源于楚辞。但这仅是人们从辞与赋形式上的特点所作的宏观认识。其实,由辞到赋确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宋玉《九辩》的赋化倾向则是具体体现了这种文体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魏晋清谈的几个重要品题都与庄子哲学相关.庄子思想也借助清谈而广为传布.这不仅是对于玄学,进而对文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加深了文人对言、意及性、情等的理性认识;二是启迪文人的创作思维,促进了魏晋文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张衡在东汉可谓是"士"的先知先觉者,他以<庄子>"髑髅"命篇的<髑髅赋>,是汉赋中第一次仿庄子寓言而作的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体现了张衡对人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此后汉魏赋家多有此类作品,<庄子>"髑髅"作为论及生死的文学意象因此在魏晋得以传播,张衡的首开之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内部管理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管理客观存在着各种矛盾,存在着各种制约与促进的辩证关系。本文针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常见的规模/效益/优势、数量/质量、集权/分权、文化/机制、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使高校发展更好地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以其治翰恣肆的文思,深蕴广博的气势,瑰丽奇绝的语言而为世人所瞩目。李白在《大鹏赋》中赞叹道:“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清人刘熙载则曰:“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而刘凤苞却着眼于庄子的讽刺艺术,评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南华雪心编》)。金圣称其为“天下第一奇书。”鲁迅先生则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郭沫若则进一步评论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也是东方唯一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其文化发展也有较突出的特性,即受外来文化影响十分明显。一是日本自古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此类例证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二是日本近代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使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以至于日常生活也“西化”,西餐、西装相当普遍。有人对此归纳为:功利的现实的“拿来主义”。自古学中国,足见“拿来”由来已久;近代转而学西方,足见“拿来”之多之快。似乎乐于接受外来文化是日本人的传统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