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李德裕夫人刘氏考封野对于刘氏身份向来有妻、妾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是李德裕在《唐茅山燕洞宫大洞炼师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中虽然提到他与刘氏共同生活并且生子育女,但对刘氏的身份没有作出明确交待。刘氏是哪一年、多大岁数时嫁给李德裕的,《墓志》中没有直接说明,...  相似文献   
2.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 ,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 ,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 ;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 ,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 ,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3.
边缘焦虑是杜甫人格构成的重要因素。边缘焦虑限制了杜甫对理想自我的设计和追求 ,使其社会生活呈现以官府为中心的显著特征 ;边缘焦虑还培植了杜甫的京城情结 ,促进其诗歌创作与社会现实和国家政治生活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裕是晚唐武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担任首席率相,会昌五年发生的灭佛事件是晚唐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以往史论认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事件上一手策划和具体执行了这次行动。作者根据史料,认为李德裕并本策划会昌灭佛,在灭你行动上也是有保留地参与了一些杆动。  相似文献   
5.
以杜甫寓居夔州时期社会关怀为研究对象,阐释了杜甫社会关怀的忧国意识和忧民意识,认为其忧国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和李唐政权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外敌侵逼和盗贼蜂起的严重焦虑;其忧生意识表现为反对李唐王朝诛求政策和对饱受战乱摧残不能自存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础上,指出杜甫夔州时期社会关怀的特征是以夔州而知天下,居夔州而悯天下.  相似文献   
6.
韦庄《壶关道中》诗编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关道中》诗云:“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塞,匹马寒嘶野草中。”夏承焘先生《韦庄年谱》光启三年条云:“秋,过昭义相州路归金陵……其集外诗《壶关道中》所谓‘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殆指此也。”此说尚需推敲。《浣花集》卷四...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杜甫社会心态在安史之乱时期经历了三个调整阶段而逐步完成整体上的本质性转变首先是通过对安史之乱事件本身及其社会意义的深刻解读,杜甫的社会认知发生了改变.其次是经过邺城战役先胜后败的形势大逆转,杜甫对国家实现中兴的前景失去信心,残存的社会信念彻底丧失.最后是在战争、饥饿和死亡的共同压力下,杜甫形成了对乱世的高度恐惧心理,并且产生强烈的逃避愿望和实际的逃避行为.  相似文献   
8.
杜牧对牛李两党的态度,前人有“恩牛怨李”和“党牛怨李”两说。杜牧怨恨李德裕,是因为他在会昌二年(842)遭到李德裕的遣逐,被迫由比部员外郎移任黄州刺史.本文从杜牧与牛僧孺的密切交往、杜与李德裕的政治矛盾、杜牧与李德裕道德意识上的差异三个方面,探讨杜牧遭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