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负效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化已经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对青年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网络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对青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产生的影响,并对由此产生的负效应加以剖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计算机网络部门应采取措施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人们对网络社会中青年社会化的概念应有新的认识,促进青年社会化健康发展;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网络文化,应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推动青年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初期 ,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 ,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 ,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 ,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 ,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 ,农民协会便因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3.
张举 《兰州学刊》2005,(2):194-196
"乡政村治"模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调整的一种具体探索,但"乡政"和"村治"作为两种异质体制共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边界,在实践中显示了制度设计上的种种不足,而且在新的条件下"乡政"有变为自利性国家经纪的动因.这种体制困境要求对农村的治理模式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对青年社会化的负效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化已经逐渐社会化 ,作为一种媒体 ,对青年必然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网络化对青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及这些因素对青年社会化负效应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 ,来加强网络化时代青年的社会化且使其朝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权力和权利关系框架中,人民主权理论有三种思想传统:洛克的以权利约束权力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卢梭的权力与权利一体化的平民激进主义传统;十九世纪后,又产生了权力与权利统一于阶级利益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虽然它们在阶级本质上有着根本区别,却都需面对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实现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顺畅转化。这本质上是人民拥有的权力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政党政治作为人民主权制度的内在逻辑产物,成为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中介和桥梁,有着具体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燃料成本达到火力发电厂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几乎决定了企业的效益水平。同时燃料管理也成为了火力发电厂廉政建设和内控管理的重点。笔者以某火电厂为例,分析了燃料全过程内控约束机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并阐述了改体系在某厂应用的效果。为火力发电厂燃料全过程管理内控约束机制建设提供了参考与范例。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政权及“三农”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问题研究的三次高潮及特点,指出了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论证了进一步扩大农民自治范围、改变目前“乡政村治”基层政权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的政治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的文化价值取向无疑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们民族处世与思维中的贵中守和的中庸原则、与其它民族关系上的博大容纳精神、政治文化上的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的凝结点,即是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家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宗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举 《兰州学刊》2002,1(3):40-42
本文采用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 ,分析了近现代社会以来国家强度进入农村社会的过程中 ,农村宗族文化的嬗变及其功能的消解 ;指出了国家调整农村政治关系的过程中 ,农村宗族文化与现代制度文明实现对接与融合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着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农民协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