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1.
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创新发展两翼的背景之下,科学显然有其重大的社会感召力。然而,儿童作为社会民族之未来,其处于生命初始阶段的天性与作为高级文化的科学之品性略显违和,从而出现了儿童“有”“无”科学的悖论。究其根本,儿童科学并不是一个本质性问题,而是一个范畴性问题。通过对科学与我国文化渊源的历史澄明,科学原初性内涵的回归和儿童成长规律的阐明,明晰了儿童与科学的契合点,从而破除儿童科学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儿童科学的内涵。这不仅确证了儿童科学存在的理论正当性,揭示科学贯穿生命发展的整全性,也将为儿童科学教育定位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人的天性,教师作为具有理性和判断能力的成年人,在一定范围内,同样也应该拥有免于外界强制的消极自由和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积极自由。在现实中,教师经常面临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缺失的困境。究其原因是教育制度束缚、社会观念偏差、管理制度滞后和教师内在动力不足。为了保障教师自由,教师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全社会范围内则应当形成对教师的正确认识,同时政策制度也要为教师自由的获得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环境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往往会危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教育者往往对其不够重视。本研究通过呈现二孩家庭中大孩的“窥视”行为之案例并对其进行现象学解读,认为“窥视”行为的背后正是儿童因生活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是存在性焦虑及其引发的自我认同危机。而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者有效解决类似适应性问题提供适切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界定,对校园文化的社会学特征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提出了某些社会学策略,其中包括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追求整体性效应以及把握其发展的正确方向等。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维护是个体体验真实生存,保障精神健康的必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好孩子”常表现出一些坏的行为。笔者通过呈现案例并对其进行现象学解读,认为这种“好孩子”的“坏行为”,实际上是当他们受到来自外在压力的威胁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常采用的维护其主体性的行为方式。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面对“好孩子”的“坏行为”,首要的不是禁止“坏行为”本身,而是理解儿童的需要缺失和“坏行为”的产生机制,为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提供帮助。为此,教育者应转换视角,密切关注儿童的主体性维护,学会理解与关心,并减少“好孩子”的角色预设,以端正的教育心态将之引领到主体性维护的正轨上来。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界定,对校园文化的社会学特征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提出了某些社会学策略,其中包括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追求整体性效应以及把握其发展的正确方向等。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是经由生活实现成长的。而教育本然的“教育性”也即源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所以,教育作为一种饱含对儿童的生活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以人文关怀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伦理意义。然而,由于受功利主义幸福生活观的影响,人们对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产生错位理解,造成作为关涉儿童生活幸福的教育逆“幸福公理”行事,发生物化,进而导致儿童生活的异化,迫使儿童远离符合自己缪斯天性需要的生活,丧失滋养自身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儿童“反差行为”是在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依据现象解释学逻辑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的“反差行为”是由双立场多层次因素相互交错,致使其在环境冲突背景下产生的,其本质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被迫选择。由于儿童的“反差行为”具有典型的被动适应性特征,其只能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权益之计。自我统一性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者需在理解儿童“反差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内在意义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教育引导策略,以促进儿童自我统一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