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出版个人随笔集或散文集渐成方兴未艾之势,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学者散文”的景观。以赵园的散文集《易堂寻踪》为例,可剖析当前学者散文在主题和风格上的某些特点。学者的散文或随笔实际上是他们在寂寞之余倾吐的絮语,更能够透露其学术素养与精神气质,以及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内心消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新诗研究有其特殊的位置,这大概是诗歌文类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多年来,新诗研究总是在相对封闭的框架中,在经过一轮轮充满悖论、冲突甚至对抗的颠覆与重建之后,实现着自身美学趋向的更迭和问题疆域的转变。除了古今中西之类的宏观命题外,内与外之别、自律与他律的分歧、个体与集体的龃龉、审美与政治的纠缠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论述了苏光文教授二十年来在抗战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文章指出:苏教授的抗战文学研究,是以对史料的了解和把握为起点的,在此基础上他一步步超越,逐渐形成独到的理论支点和拓展向度,最终在史论的层面上进行了体系建构,从而为抗战文学研究这片特殊领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论20世纪中国新诗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问题是 2 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围绕着中国新诗语言这一总的论题 ,有三个难以绕开的基本问题 :第一 ,就新诗语言资源而言 ,如何在白话与欧化的历史两难处境中寻求适于新诗语言的内在资源 ;第二 ,就新诗语言质地而言 ,如何在古典与现代的现实张力中 ,在二者的差异性和延续性中摸索到促动新诗语言自我生成和更新的“基质” ;第三 ,就新诗语言风格而言 ,如何在实行对口语与书面语的双重超越后 ,构建符合新诗语言特性的多样化风格。它们构成了探究中国新诗语言问题的“元问题” ,所有关于新诗本质的认识、关于新诗特性的悟察和关于新诗整体成就的评价等等问题 ,都可以此为基点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1970年代末以降,中国诗人旅居海外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身处异域都为诗人们构筑了一个新的写作语境,使他们陷入一种布罗茨基所说的"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语言"的状态。在这一新的语境中,诗人们首先面临的或许是如何继续或重新写作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北岛、多多去国后的诗歌创作发现,正是在对早年经验的疏离与回溯的纠缠中,他们扩展(而不只是延续)了其自身和当代中国诗歌对政治的书写。作为1970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的两位代表诗人,北岛和多多去国前后诗作里中国经验和政治意识的延续与变异,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中当代诗歌寻求主体性、进行自我建构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鲁迅与中国新诗的某种关联,从鲁迅对新诗的零星论述中,就两个侧面辨析中国新诗所置身的境遇:一方面,由于语言变革的不彻底性和未完成性,新诗一开始便面临着语言自身的内在困难,并将之延续至今;另一方面,特别进入当代以来,新诗的精神性骨架在一些诗人那里付诸阙如,新诗失去了原有的精神传统。因此,新诗未来的重建应着眼于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于早期新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增加了诗人想象世界的方式,使得新诗无论在题材还是主题上都有可能向某个更开阔的空间迁移;其二,局部地改变了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言述方式,这更多地体现在句式、语调等新诗的文本形态上。宗教不仅潜在地构成一些诗人的精神资源,而且为新诗诞生初期的主题路向、语言材料以及诗人的诗思方式、表达习惯,提供了某种可能的向度。  相似文献   
9.
新诗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值得省思的现象:理论对于新诗的功用及其局限。出于各种不同动机、针对新诗而作出的理论言说和表述,实际上已经参与了新诗自身的建构。所有零星的或成体系的理论,不仅加入到新诗的外部机制中,对于新诗生长和后来的新诗评价起到了规范、导引的作用,而且潜在地修改或重塑了新诗的内质,从而成为新诗内部政治的一部分。不过,在理论倡议与写作实践之间、在关于历史的想象和理论总结与历史的斑驳印痕之间,总会存在偏移、疏离、错位等情形,其间的复杂性值得用心清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当代台湾新诗在语言构造上有一个重要维度,是时“古典”的执守与坚持。通过考察台湾1950~1960年代的“现代派”、1970年代的“乡土诗”和198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诗歌的状况,可分析当代台湾新诗语言对“古典”进行挪用、转化与重置的情形,“古典”资源一方面积极参与了当代台湾新诗语言的创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其间得失会给大陆新诗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