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筑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之道含义至深,它不是走向一统,不是追求显在问题的简单解决,而是以让各种多样性的事物以各自的特色融入一体为目的.据此,遵循和谐之道应理顺四大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和人自身内部.西南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多类型并存与发展水平的参差巨大,因此要使其得到和谐发展必须在西南的民族教育中遵循和谐之道,进行共生教育和共谐教育,以促进西南和谐的自然/文化生态的构筑,继而实现西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问:张老师,您好!您一直致力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和教育发展研究,并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您看来,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西南民族地区有何特殊性? 答: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山川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化的"共生",便是这种特殊性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1911年1月,同盟会员温朝钟等在四川黔江、彭水及湖北咸丰一带举行反清武装起义,曾一度攻占黔江县城,震动川、鄂、湘、黔边区,清政府从四省调集兵力实行“会剿”,起义被镇压失败.这次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之一,是川鄂边区辛亥革命的前奏,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于1980年底派出调查小组,专程奔赴当地调查,现将这次起义的史实简述如后,以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5.
华人的概念,不仅涵盖中国本土的各族国人,还涵盖海外华裔.全体华人有共同的认同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教育至少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二是自己文化与他文化的交流,并在交流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用自己文化主体的确定性、特征、长处、特色与他文化相互交往,以达到华人教育的"安所遂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的普及,涌现出不少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都是已有的现成理论无法解释的.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电子计算机——尤其是智能电子计算机——辅导学习与人类学习过程的关系问题.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的发展,急待关于计算机辅助学习与人类学习过程的关系的理论的支持.能否在理论上突破,成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发展的关键.人们从各学科领域出发,凭借各种相关理论.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开始了种种探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赫尔伯特·西蒙(Simon,HerbertA),这位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凭借自己对人工智能多年研究的优势,提  相似文献   
7.
苗族贾理的传承提供了反思少数民族原生形态教育的新视角。在主流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前,西南少数民族有各自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本文基于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野考察,在历史语境背景下、从苗族贾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论证其补充儒学教化而成为苗族传统社会内部的“官学”,尤其是贾师办班授贾形式因其正式性、目的性可视作苗族特色“私塾”雏形。西南与中原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贾理融通转化儒家思想,在育人、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重审典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谈回顾,重庆社会科学一度辉煌,抗战陪都集天下英才,重庆的社会科学曾领时代风骚,可谓重庆社会科学二十世纪的辉煌。 回顾为的是展望,二十一世纪的重庆发展是对重庆社会科学发展的挑战,迫使其正式研究且切实回应。重庆将跨入的二十世纪有何特色?能否准确把握之?既是重庆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其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已届周年,痛定思痛,是该对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的发展应持什么样的教育定位进行必要的反思了.5·12汶川地震具备所有自然灾害的共有特征:其发生是自然的,其恶果是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灾害毁灭了社会的物质存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真正的救灾和灾后重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重构.在灾后社会的重构中,我们要思考并实践的就不只是,对于教育而论,校舍的合乎防震抗震标准的重建;将与之相关的投入、设计、建筑、监控等制度化;加强防震抗震救灾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而是这些教育的工具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东西将围绕什么价值重构.文章以此思考为中轴,从教育的工具层面、制度层面及价值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反思,认为要解决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物、与人为事物的关系,必须改变把教育定位于单纯、被动地或适应自然事物,或适应人为事物(政治、经济、科学等)发展需要的观点,而要回归到以人的生命基础发展为本的并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互动的位育之上,从而构建人类与自然,人类群体与群体,人类个体与个体,个体内在自身的诸方面和谐.  相似文献   
10.
1930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了陈寅恪先生的《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一),后此文又收入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明馆丛稿二编》.此篇文章,虽寥寥数千字,但字字有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其文以彝泰赞普的名号为线索,实抓住了吐蕃王系历史演变的主脉,继而便明晰了整个吐蕃王朝世袭罔替的图谱.以往,吐蕃名号相关资料散见于各种典籍,故断不可比肩于司马迁《史记》中所列之商王系等.其所涉及的文字有吐蕃文、蒙文、梵文、汉文、英文、德文以及突厥文、吐火罗文等;涉及的文献有汉文的史籍、蒙文的诏书、梵文的寺庙文书以及西方学者的书信、札记、见闻,更重要的还有诸多敦煌文献;涉及学科有史学、宗教学、政治学、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学等;所跨研究地域既有中国境内的新疆、吐蕃、西域,也有境外的尼泊尔、印度、西亚与中亚诸国,甚至还有欧洲、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