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当今中国,靠一般号召和一般行政手段不能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启示我们,必须努力做到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内在化,应该特别地加强资源、环境法制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力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内在规定。就主要方面来说,私营经济目前对于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是巨大而深刻的,它不仅创造巨额的社会财富、丰富的市场供给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善和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这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相容性的。  相似文献   
3.
王强教授的“劳资两利”政策史研究,揭示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劳资两利”政策实施过程中经历“左”和右两种倾向干扰的艰难历程,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他的研究,对构建当代和谐劳资关系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深刻总结、认真借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失败之后,在苏俄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建设时期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什么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那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与当年俄罗斯的国情是相似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与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是相通的,中国与苏俄、苏联的经验教训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并存和有机结合,具有铁的必然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二元调节机制的交互作用并非总是呈均衡态势,往往具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摆脱过争议和责难.近年来,"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新老36条"之间非公经济发展的起伏历程生动说明,非公经济充分发展之难在于政策落实之难,政策落实之难反映的又是理念更新之难.非公经济新政的细化和落实需要人们相关理念的进一步更新.要深刻认识到非公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合乎中国国情的,是通向人民共同富裕的,非公经济的充分发展需要抛弃传统的"公有制教条".  相似文献   
7.
谋求和谐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生产关系研究,通过揭示它与生产力、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来解释社会的对抗性或和谐性。从苏俄、苏联时期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无不高度重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问题的解决,正确认识和处理私营经济、资产阶级始终是影响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综合经济基础中,私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直面考察、深入研究私营经济,认识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立统一,能够引导私营企业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该借鉴制度经济学"机能整体的方法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具体考察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社会性质.这样我们会发现,我国私营经济的社会性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根源在于:我国私营经济所容纳的生产力、所体现的生产社会化是多层次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环境是比较复杂的,私营业主阶层来自各方人士,思想文化素质具有多种层次.  相似文献   
9.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私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否应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共产党人经历了复杂、艰难而漫长的认识过程。(一)19世纪初,被马恩称为“社会主义鼻祖”的英法三大空想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极度失望,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在未来理想社会中,应该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19世纪中叶,马恩坚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