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歪曲、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暂学家向马克思主义发起的严重挑战之一。研究和驳斥这些哲学家们的种种议论,固然不失为对这挑战的回击,但是以严肃的科学态度从“正面”阐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神、属性和功能,同样是回应这挑战不可缺少的一项艰巨工作。本文便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予以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建构,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门理论科学的知识形式,它的范畴体系必然是一个由各种要素辩证运动、不断推进、逐步丰富起来的系统整体,因而既有“开端”,也有“末端”,既有逻辑“始项”,也有逻辑“末项”。寻找不到逻辑起点,范畴体系就无从展开;确定不了逻辑终点,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将矛盾双方与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等同起来,进而把矛盾双方的两次连续转化看作就是事物否定之否定的运动,例如:“事物内部包含着两种对立的因素: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唯物辩证法把肯定因素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叫做肯定,而把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而跃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叫做否定。”持相同说法的还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作为其统治者,是矛盾的肯定方面,无产阶级则是矛盾的否定方面。”我认为,对这种观点作进一步的商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象不少同志指出的,探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唯物辩证法逻辑结构体系的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列宁的某些论断、札记或“要素”,而必须着眼全局,通观《哲学笔记》的全部内容,寻找列宁构筑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线索和设想。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发现在《哲学笔记》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初具规模的唯物辩证法逻辑结构。这一逻辑结构贯彻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同一的原则,以“联系”范畴为起点,以把握整体普遍联系为对象和内容,科学地表明了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实质、核心和性质。本文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逻辑结构的基本思想作一些初步探讨,着重指出它对辨证法体系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针对在思想上长期忽视或歪曲事物普遍联系的倾向,我们进行了重新确立普遍联系学说在辩证法中的地位的宣传和研究。在这场讨论中,人们对“联系”涵义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歧义,这种歧义不单单存在于不同的论著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个论者的不同论著之中。他们或者把联系归结为矛盾,或者在联系与普遍联系之间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6.
<正>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但这世界不是自然界,不是跟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即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或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人活动的世界,因此首先不是人改造或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人存在场所的世界.活动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当代辩证法必须以人在世界中的“活动”这一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指导,其核心和精髓又是唯物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哲学的现代化,都应首先从辩证法着手.本文试图从辩证法的科学性质方面,对经典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倾向及其在现代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作些初步分析,进而指出,现代辩证法的本质属性不应再是客体性或唯"物"性,而应是主体性或唯"人"性,主体性原则应当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一、经典唯物辩证法的客体化倾向随着本世纪初科学领域中经典科学向非经典科学的转变,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运动都发生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7页)我觉得,列宁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清楚的:第一,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并不是三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通常所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客体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专门科学以及关于主体认识能力、源泉、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没有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大写字母的”逻辑,亦即与“辩证法”同义语的逻辑学。第二,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应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关于哲学改革和哲学现代化重要意义的认识,已在我国哲学界初步确立;但是,哲学怎样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我们从何处入手进行哲学现代化建设,则是需要深入一步探索和明确的。笔者认为,哲学现代化的第一“化”是哲学体系的现代化,因此,主张把对哲学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当作哲学走向现代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针对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长期忽视或歪曲事物普遍联系的倾向,我们重新恢复和确立普遍联系学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的宣传和研究,成绩也是可观的,然而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讨,诸如“普遍联系”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范畴?如何规定它的涵义?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它占有怎样的地位?等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再作本质反思,我们可以略陈如下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