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胡适是五四时期最早注意到启蒙解释范式风险的知识分子。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他提出要用“评判的态度”整理国故,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启蒙者普遍“以理验物”的解释弊端,认为他们对“科学思想”的普适性的推崇,有重蹈宋明儒学格物论覆辙的可能。胡适相信,作为一个客体,传统只有在阐明了其演进的过程后才能得到理解,而“历史演进法”则可为这种研究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
新格律诗运动是新诗发展史上一场有影响力的形式运动,但闻一多对新格律变革作用的期待超出了形式的范畴。他希望藉此探讨构建一种新的“中国意识”与“中国话”的可能,以跟胡适的西化观念与现代白话区别开来;其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精神在“畸形的民众艺术”中流失的反思。闻一多相信只有在启蒙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程度的回归,才有可能将传统与民族的真正历史主体地位揭示出来,因此,新格律诗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一种崭新的传统、现代与民族意识关系的叙述要求,是五四之后有关传统与现代关系认知转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李荣明 《学术研究》2003,(2):108-112
人物的身份、容貌和技艺在唐传奇中得到了普遍强调 ,从这些必要的信息入手 ,可以分析出唐传奇作者和人物持有的四种德性标准 ,其中欲望标准依据人的本性 ,身份标准依赖体制强制性 ,道义标准依据事件本身的性质 ,而天人合一的标准则是一种信仰。尽管四种标准之间似乎构成了某种优劣秩序 ,但每个标准都有各自独立的合理性 ,这些标准在文本中的并存 ,说明了唐代已经开始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标准多样化时代。  相似文献   
4.
清末与五四时期的旧派小说写作出现明显的滥恶倾向,引起新文学家的强烈批评。文章尝试较为正面地解读这一变化,认为它否定传统道德的权威性及其形而上学特点,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的道德叙事观念,标志着小说叙事中道德优先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五四时期比较重视新文学范式兴起的本土条件的知识分子.他对<儒林外史>与谴责小说的性质与关系的解释,为理解五四的文学进化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例证.但他对<儒林外史>的"孔孟教训"与谴责小说的"改革"、"反省"的认同,本身是通过某种意义的转换完成的.胡适将话语从其历史语境中分离,并在新的语境中创造了意义的"趋同性".这反映了他整合现代与传统资源的特殊策略,一方面突出本土历史的变迁与传承,另一方面又依赖科学主义与传统("道")的对立预设.语境的迁移在解释学上恰与晚清知识分子的整体语境思想形成逆转,胡适很大程度上通过这种策略确立了现代知识分子作为独立解释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持有两种德性标准,礼法标准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承担及履行义务的思索,反礼法标准反映了个人对心智自由发展的要求。与两种标准对应,《世说新语》分别赞扬了个人人格的两个方面品质的卓越性与心智的特异性。两种标准都以体现了“道”的要求而获得践行的合理性,并且都使践行者产生了追求行为纯粹性的冲动。  相似文献   
7.
文学中的悖论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克斯将悖论性视为诗歌语言的"本质",并借助这个术语解释了诗歌与科学用语的区别.该文分析了他的论证逻辑以及缺陷,通过讨论现代汉语写作中的"背反修辞",指出悖论产生于文学特有的"真实论",但不是文学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