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处理生态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苏轼以道为主的美学理想杨存昌北宋时期的苏轼,不仅在诗词、文赋、书画诸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而且在文艺和美学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考察苏轼在艺术创造和审美理想上的追求则可看出,其美学艺术理论明显倾向于道家,与先秦庄子和魏晋玄学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儒家重名教,...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催生并推动了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其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乡村现代化往往被误读为乡村经济的现代化,使得乡村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被破坏或异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有符合乡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同时还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的投融资机制来保障.  相似文献   
4.
与国内其他省域的小说创作比较,无疑,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更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刘迎秋、唐长华的<新时期山东小说的流变与传统文化>(以下简称<新时期山东小说>)将新时期山东小说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其选题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美学学会学术讨论会综述杨存昌,李乾坤山东省美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4月在临沂市召开。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及出版单位的会员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世纪之交美学研究的走向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再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转折杨存昌在后工业社会话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当代美学的荒诞主题和世纪末情绪,使得一部分西方学者在人与自然对立,主体与客体悖谬,情感与理智分裂的异化感受中,将美的希望重新寄托于东方。国内著名学者如季羡林先生等,也预言二十一...  相似文献   
7.
审美本体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西方古代美学主要侧重于对审美本体的客体性探讨,属客体论美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两种古代客体论美学共同的逻辑起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强调美在客体的理性精神,从亚理斯多德到狄德罗则强调美在客体的感性形式,分别从唯心和唯物两条路向上将客体论美学推向峰巅。两种理论倾向的相互逆转和综合,预示了西方近、现代主体论美学诞生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构筑人类审美王国的理性大厦──周来祥教授美学思想讨论会概述杨存昌在异彩纷呈、潮起潮落的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周来祥美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其严密的体系性、深厚的历史感、广阔的思想视野和强烈的理性思辩色彩,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95年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杨存昌金秋十月,由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等七单位联合主办的95年中国古典美学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和出版部门的50余位老、中、青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世纪之交如何推...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苏轼,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多于儒家,甚至可以说,道家特别是庄学,是苏轼审美心理理论的核心。 一、寻求人生解脱的旷达情怀 所谓人生观,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追求。宇宙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方面作为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与人相依存;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对立物、社会组织作为个体人的对立物,又束缚和限制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自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注重的是人类的道德规范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个体的人与社会组织相统一的一面。以自然形象为君子“比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最高人生理想,要求人以积极参与的精神投入自然和社会,以天地之正气养我浩然之气。这样,就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个体人格。而道家则更多地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