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综合叶燮《原诗》的研究资料发现,关于其本体的论述,形成了“胸襟”本体论、“气”本体论、“理”本体论、唯物主义本源论、主客体系统本体论等,这充分说明叶燮《原诗》的本体是不确定的,从而导致他的诗学体系不完备。由此反思中国文论的失语现状,可以从确立核心范畴、加强理论推阐、创新文论话语三个方面,来进行本土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诗学的重要体现,它在阐释音乐活动过程时,蕴含着丰富的接受诗学。首先,它解除了音乐的名实之累,肯定音乐的独立价值,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着重分析音乐乃天地合德、阴阳相融的产物,有自己独立的"自然之理"。其次,论述了音乐接受中"人情不同,各师其解"的情况,着重分析了音乐接受的基本层次和"人情不同"导致对"和声"接受的不同情况。最后,分析了音乐接受的作用,即具有养性娱情"与天地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间世》要论述的是君子百官如何参与世界的问题,并对为何参与世界进行了分析。在指出"名"为乱世之源后,庄子认为,入世与避世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才是处世的高策。政治上的限制性困境和生命的悲剧性事实,使庄子认识到,只有回归于道才能实现游世,而实现游世的根本途径是心斋,只有心斋才能虚己,虚己才能游世,从而实现无用之大用。  相似文献   
4.
古代山水诗要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与现代语境承接。生态美学是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而产生的,肯定人具有不以人为转移的审美性质和价值,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目的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对山水诗的特质与生态美学的内核做一比较性分析,可以认为它们在哲学基础、整体特色、美感经验三个方面具有共同性,从而论证了它们的承接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孙正国(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今天和荆州区文联一起举办陈应松长篇小说《猎人峰》的研讨会,这是我们和文联长期合作以来大家都非常期望的学术活动。在研讨会开始前,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与会嘉宾:荆州区文联主席王广生部长,作协主席刘光林先生,作协副主席廖天付先生,《楚都文学》主编谢大强先生,省作协会员、梅园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大众社会的逐步形成和大众文化的迅速流行,近年来生活美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大众社会呈现出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形态多元化的特征,生活美学要发挥整合社会阶层,消弭生活和美学、艺术之间的界限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大众文化语境里,生活美学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难以落实在生活中。针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生活美学应及时加以调整,真正实现造福大众的现实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