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针作了系统阐述,他认为领导体制、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前中国原有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统治到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追求社会和谐与善治,始终是我国治理变革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轮机构改革,目的都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惠及民众。然而,由于对“主体替代”模式的过度依赖,使治理的目标与路径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我国政府治理中出现诸多不和谐因素。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确立多中心治理理念,注重治理结构的均衡;必须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是邓小平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实践经验概括出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四个方法论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落实于领导实践的最基本要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迷失政治方向的保证,是新时期领导工作的价值取向。“四性”中原则性是出发点,系统性、预见性是手段,最后都要落实到创造性中。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对社会实行良好的治理。我国治理变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对政府主导模式的路径依赖,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立全新的治理理念,建立全面的利益表达机制,实行良好的治理,提高社会的自主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