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往学者大多认为中国社会制度背后的组织通则为亲族原则,并形成了“差序格局”的社会 特征,从而造成了中国低信任度文化的产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但通过历史分析和博弈推演可知 :由于 与印度、欧洲的起始博弈不同,中国人建立了基于同情心原则的人格化信任方式———直接信任,这一信任 方式虽然在真实性、范围和强度上都优于其他信任方式,但由于辅助的非人格化信任的周期性解体与重 建,以及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外部威胁,中国人的直接信任方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说,中国人对不同 对象给予信任的不同顺序与强度是因安全原因才逐渐表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特征更多的是 时间顺序上的,并从时间顺序反映到空间范围上。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的正义性与局限性及其资产阶级权利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学界的历史难题,传统研究忽视了按劳分配在历史演进中的动态性,片面地强调它的正义性或局限性的某一方面,从而使对它的取舍陷入两难。文章从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统一性与层次性入手,根据马克思的一般权利与历史权利范畴得出了新的结论:按劳分配的正义性在于它对个人劳动及劳动能力差异的尊重符合尚处于物质适度匮乏状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差异性正义,其局限性在于资产阶级权利对个人劳动能力差异的维护有违人类的同一性正义。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资产阶级权利的消亡不能依赖于生产关系的频繁变动,只能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所导致的价值规律的消亡。因此,人与人之间劳动及劳动能力的差异就成为人类经济学意义上最后的差异,而资产阶级权利就成为人类经济学意义上最后的特权。  相似文献   
3.
方林  杨缨 《江西社会科学》2001,(Z1):276-280
一、传统农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农业以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力再生产的有机交织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它生活、生产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基本物来源的基础产业,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生产技术耕作方法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但其分散的劳动方式与手工作业方式基本不变,从时序的角度看,所谓传统农业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沿袭的农业.它是一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农业生产关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