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散文极负盛誉,而词的成就和影响尤为显著,可以说是词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正如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所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在他三百多首词中,词人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塑造了一批精神饱满、个性鲜明、纯洁质朴、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黄童、白叟、渔人、村姑、志士无不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其中有不少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图透过古代文学作品中扑朔迷离的鬼狐现象,阐释鬼狐出现和存在的原因,如古代内陆型封闭式的文化特点,功利型小农意识的存在,古代人对鬼狐独特认识等诸因素,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狐故事层出不穷,其现象纷繁复杂。而诸多的鬼狐现象也为我们今天认识古代社会,探索古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见证,同时,鬼狐现象也再现了古代社会的各个侧面,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作用,其可供研究的领域还很多,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苏轼用他全部的生命热情和经验,品尝人生的况味,体验人生的悲哀,一次又一次全身心地脱胎换骨,心灵和人格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蒸馏和升华,终于在庄禅的智慧中,将穷达、荣辱、出世和入世、生死等矛盾绝妙地统一和融合在一起.这种统一和融合落实到他的人生过程中,即表现为“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较高层次地超越了现实人生,领略了人生的真谛,其生命亦焕发出令人目炫的光采。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经典中就有关于因果报应的说法,如《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经典《太平经》中云:“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万万信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古人心目中的因果业报观念。佛教虽然汉代才传入我国,但其因果报应的观念和儒家的惩恶扬善的思想在深厚的儒教思想的土壤中找到了契合之处,三世因果观念很快被中土人士所接受,佛经中的果报故事…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区域差异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区域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间资金丰裕度差异 2个维度将区域分成 4类 ;然后引入博弈论分析工具 ,来研究该 4类区域的博弈行为 (农产品结构选择的博弈、侧重加工环节还是侧重生产环节的博弈 ) ,来解释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差异是源于各区域利用其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间资金丰裕度差异进行相互博弈的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趋向务实化、功利化。许多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不愿为班集体做实事,以免影响自己的学业;广大初中生劳动观念淡薄。平常很少帮父母做家务、很少自己洗衣物;在班集体同学朋友之间互不关心,做什么事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还表现出只想享有权利,而不愿履行义务;自我保护意识差,上网交友任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有的学生厌学、逃课与家长稍有不愉快就离家出走:有的初中生不注重礼貌,缺乏感恩之心,缺少对父母、学校、社会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7.
杨艳梅 《北方论丛》2002,9(4):69-72
原始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无不与远古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诗歌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决定了原始诗歌文学上、艺术上的特征,即功利性、抒情性、简洁性、综合性、集体性和口头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已招标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及各子系统造价所占比重分析,对智能化造价影响较大的子系统之一闭路电视监控专项成本进行展开分析,其中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线缆耗材为主要影响因素,并推导出闭路电视监控的概算指标公式。  相似文献   
9.
这篇仅有二十五字的奇文,是蒲龄松在《聊斋志异》中给读者留下的一则文谜.截至一九八一年以前,三百年间竟无一个为它作注之人.其原因不外以下两种:一是蒲松龄的同时代文人当很容易理解这则文谜,但慑于清廷文字狱的淫威,不敢或不愿揭破此文反清复明的政治寓意;二是清朝灭亡以来,由于历时久远,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变迁,后人对这则  相似文献   
10.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宋词中的意象又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春恨秋悲的意象、夕阳黄昏的意象、鸿雁落花的意象,等等.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宋代同人驱驰着笔下的种种意象,使宋词进入了更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