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否将规范的教材体系转换成生动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则是实现由教材体系成功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柴秀波 《学术交流》2007,23(1):24-28
意义作为人生存的一个重要维度,使人的生存呈现出一种“立体性”,一旦意义的维度被遮蔽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就会使人的生存陷入一种“平面化”的状态。如何使人们明了生存的意义本位,扬弃当前的平面化生存状态,实现人的一种“应然态”的立体化生存,这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所应探讨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生存意义缺失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心就是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去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世界的关注。尤其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个体意义感的失落已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如何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理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主导意义系统,它作为一条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儒家思想亦由精神领航员的地位转而滑向边缘。社会主导意义系统的衰落,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无序和混乱。重构社会主导意义系统,促进精神世界的和谐就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实践”概念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明确表述过二者之间的区别,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马克思却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论界一直有把二者混淆使用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外延、内涵、思维方式上对二者的区别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由每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体。如果割裂身心的统一,将人生的全部意义倾注于对物质的追求、对感官欲望的满足,就会导致人自身的异化。只有继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优秀思想,借鉴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优秀精华,并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为旨归,才能克服这种异化,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柴秀波 《晋阳学刊》2007,1(1):76-78
人的生存承载着意义,意义引导着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信息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人们在各种方向的生活潮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很多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已无暇去追问我生存的意义何在等超越性的问题,失去了追问意义的自觉性。这种状况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就会有“无家可归”之感、空虚失落以及失去对崇高的追求。因此,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生存的意义世界,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所应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但是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共生共在的还有问题与危机。这种问题与危机集中反映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就表现为意义的危机,通过从空间维度对意义危机的表现和成因的探析,找到走出危机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矛盾和危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才能扬弃二者的局限性,引导人们走出危机,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主导意义系统,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导意义系统对个人的精神支撑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保障社会整体的和谐、统一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