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1.
作为现象学美学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对审美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令人遗憾的是,杜夫海纳在该书中却回避了对同为艺术作品的文学作品的分析,这种回避源自杜夫海纳对于语言优先性的坚持。如果从语言的陈述性入手,或许可以为文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在对实践美学的反思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一种美学基础理论形态,在获得学界肯定的同时,它也遭到了一些误解和批评.其中,董学文等人认为"实践存在论"是马克思"实践观"加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误释颇具代表性.在我们看来,产生此种误解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些批评者对ontology以及马克思"实践"概念理解的偏颇.  相似文献   
4.
摘要: 将“实践存在论”理解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拼凑的观点源自对“存在论”(ontology)理解的片面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的割裂。在马克思那里,“物质”、“自然界”仅是“本原”意义上的“第一性”,而非“本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于“存在”(on、being、Sein)问题的追问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对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真正革命性超越在于他同“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而非所谓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