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艺术,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艺术传承,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必然受到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影响。故而传承成为民族艺术自身特色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不是传统艺术的临摹和单纯的复制,而是传统艺术的不断更新和重建,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相似文献   
2.
大学城不仅仅是历史现象 ,更是一个历史生长过程。大学校园的发展 ,已由传统的封闭教育机构 ,成长为多元、开放、网络化、综合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人本主义思想为其奠定了基点。时代的发展 ,使大学的核心功能发生转化 ,突出交流共享功能 ,建构网络化交流共享空间成为大学城构建设计的核心。当代大学城更加强调开放性、自然性和人文历史性 ,通过对环境、文脉的尊重和再造 ,让人重新领略其独具的清新与典雅 ,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国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原因,既有罗塞蒂绘画和诗歌艺术反抗传统宫廷艺术,追求中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原因,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潮变革之际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试图借用罗塞蒂艺术中对理想美及对人性的追求表现,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束缚,为当时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罗塞蒂艺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的束缚和影响。在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艺术表现体系的载体、材料差异等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现代主体性角度观照阳明心学的美学精神.阳明心学在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致知与践行等方面的对立与超越中确立了主体性思想并对晚明以降的美学话语产生重要影响.阳明心学所张扬的“真己”主体精神,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但它对个性自由的张扬,重实践的经世之学和圣愚平等的思想,无疑是属于现代的.  相似文献   
5.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技术推动了艺术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也随之变化.技术给予艺术创作活动物质层面的基础支撑,既是创作工具,又是传播平台,二者相互渗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这种位置、角度、身份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创作、欣赏、审美接受等美学关系的变化.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审美欣赏关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社会阶段中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主体突出和着重于客观的物的表现;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时代的艺术大众化、波普化趋势则凸显出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当下,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性质均发生改变,也即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时代中技术促使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且二者间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作品表现形态也逐步进入非物质化阶段.技术发展经常会悄然突破和无形消解传统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则努力从精神层面不断捍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在二者相互交织中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审美接受相互渗透以及主客之间的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艺术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6.
形式分析方法曾在艺术史研究领域中拥有重要地位,但终因拒绝讨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家个性,仅用知觉心理学解释艺术形式的发展,而陷入形而上的历史目的论和循环论。当代新艺术史研究方法为传统形式分析法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包括新的方法论、实证资料和技术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艺术史论研究中,拉斐尔前派绘画中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其重要的艺术风格特征,对自然的关注和艺术创作表现曾经是他们在相当长的艺术创作时期中所坚守和遵循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的缘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深刻时代背景.拉斐尔前派绘画艺术作品中自然主义创作倾向及其美学观念的产生,同英国工业革命对自然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有着深刻的思想关联和文化渊源.罗斯金《现代画家》第一册的出版,不但成功地完成了为特纳绘画作品的辩护,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拉斐尔前派的年轻画家们.在艺术风格的形式表现上,由于画家们同理论导师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画作对自然主义这一主题表现的艺术风格的角度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女性电影艺术创作以时代、民族、阶级的宏大话语来挤兑个性解放模式的恋爱,或直接质疑自由恋爱的意义。在一些女性电影中,自由恋爱甚至与人的独立价值构成了紧张关系,指向女性主体价值的取消。但同时,上海弥漫的小资情调与欲望气息又决定了对浪漫肉感的恋爱故事的强烈需求,这就使得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电影只能讲述反恋爱的爱情故事:把都市女性置于恋爱的历练场和人性的检测场,但又倾向于否认都市恋爱的意义,书写爱情的虚空与无望。20世纪30年代女性电影对浪漫颓靡爱情的呈现,既是批判,也是对洋场风气的迎合。  相似文献   
9.
现当代戏剧纷繁复杂、昙花一现的各种形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之间,艺术主体心灵的浮游状态。从艺术的主体心理动因角度,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现代状态进行史论方面的探讨,可见人类主体心理需求是戏剧艺术形态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技术在不断拓宽着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的思想、观念、方法,逐步改变着整个艺术生态。基于艺术空间的广延和拓展,艺术的世俗化和大众化,以及艺术的虚拟化(非物质化),本文探讨了技术在艺术生态变化中的作用。技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采用与之相应的方法手段,无论是创作工具、工艺技法、艺术语言,还是艺术作品的欣赏向度、读取方式、表现范畴,均体现出艺术本身较为明显的技术化倾向。艺术表现空间的延展化、世俗化以及非物质化,既是艺术创作观念取代传统写实形态的一种表现,也是技术进步条件下艺术创作理念的"物化"过程。艺术创作的数字化、艺术作品的虚拟化以及艺术传播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促使艺术在观念性表达和传播广度方面得到了拓展,反映了高技术条件下艺术创作中新材料、新介质、新方式的广泛运用,也是艺术创作者个人精神领域的审美表达。技术进步在当代社会形成了从未有过的艺术生态,传统艺术实现了大众化,艺术创作实现了产业化,高雅艺术实现了世俗化,经典艺术实现了波普化,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推动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认识的提升,并对流行文化庸俗化倾向形成了有力反拨,由此产生的艺术精神也自然发挥了对现实社会的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