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频繁、土匪横行、政局动荡,灾多难广。频繁的战争耗费了大量资金,限制了救灾财力,破坏了森林、水利等防灾设施,阻断交通,延误救灾时机,造成农村生产力严重破坏,抗御灾害能力降低;土匪横行加剧了农村金融枯竭,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导致正常救灾工作延耽;动荡的政局造成正常救灾事务无人负责,官员患得患失,不安其位,疏于开展基本水利、植树等建设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武艳敏 《兰州学刊》2004,18(5):258-259,143
192 1年内债整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理债事件。政府财政困难无法运转 ,是此次理债的根本原因 ;国内外银行界的条件和压力是迫使政府进行内债整理的直接原因。此次整理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文 ,但公债整理“以坚信用”的直接目的实际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3.
武艳敏 《兰州学刊》2006,(7):50-51,58
在洋务运动以后的清末,盛宣怀作为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官僚实业家,力主采取借洋债的办法解决开办实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致富”、“抵洋”、“保权”的思想支配下,盛宣怀主持并参与了多次借债活动,创办并经营了多个近代企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因借外债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在经济建设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陈云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努力常被忽视,但从灾害学的角度看,陈云水旱灾害防治理念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组织生产自救,平安渡过水旱灾害;重视粮食储备,有效预防水旱灾害;重视粮食调运,切实保障灾民生活;兴修水利工程,竭力根治水旱灾害。陈云的水旱灾害防治理念不仅对根据地的灾荒救济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抗灾救灾工作注入思想动力,还为现阶段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了吸纳社会资源,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投入救灾工作,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捐资者、经募赈款(物)者、办赈出力者、防灾御灾有功者等方面的激励、奖赏举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灾荒救助的奖励体制,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一些因应时代的权变。在救灾奖励制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由于整体权力系统效率低下,特别是公权私用痼疾无孔不入,加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国民政府的灾荒救助奖励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27~1937年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种植结构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栽种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比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资金主要有政府和民间两大部分构成.就民间来说,其筹募资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新式媒介——报刊、广播、声像制品、具有现代气息的多种游艺形式和传统的信函、面求、戏曲等方式向中外华侨、个人、社会团体、政府等进行劝募;就政府救灾资金来说,主要是通过发行公债、向银行商借、摊派、公务员捐薪助赈、救灾准备金法等方式筹集.上述资金筹募体现出明显的交互性、时代性、多样性、强制性、地域性、困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它不仅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对今天"纲要"课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